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努力将工业园区打造成城市拓展新区

2013-12-23 10:22:10  来源:铜梁网  作者:黄聚
目标引领思路,定位决定品位——把铜梁工业园区打造成我县的城市拓展新区,这是我县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定位。12月19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侯大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工业园区近期认真总结回顾了过去10年来园区建设走过的道路,围绕“城市拓展新区”这一目标定位,初步形成了“优规划、拓空间、增配套、提品位”的园区基础建设思路。预计到2016年,工业园区面积将达到20平方公里。

县里提出围绕“三区一极”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路后,铜梁工业园区有何动作或打算?12月19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侯大东。

2002年12月,铜梁工业园区被市政府批准为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我县正式拉开工业园区建设序幕。当时,铜梁工业园区启动区仅1.8平方公里。侯大东介绍,通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目前主要开发建设了南城白土坝、东城姜家岩和蒲吕三个片区,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园区框架,其中已开发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建设面积4.8平方公里。

“10年来,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照县里‘城市拓展新区’这把尺子来衡量,还存在很大差距。”侯大东说,铜梁工业园区园区建设目前在规划设计、配套建设、品质形象等方面存在不足。接下来,将进一步提高针对性,从“优规划、拓空间、增配套、提品位”着手,努力将工业园区园区建设成为我县的城市拓展新区。

优规划:高定位谋规划 优化园区设计

定位高低决定规划档次,规划档次影响建设品位。侯大东说,现在,县里对铜梁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定位都作了大的调整。铜梁工业要打造成渝合作示范区、重庆工业增长极、主城产业配套基地,铜梁工业园区要建设成为城市拓展新区。这是县里对铜梁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新定位。

定位提高了,规划也应相应进行优化。侯大东说,园区将配合规划部门,站在更高层次上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功能分区等进行规划布局。此次在优化规划时,统筹协调十分重要,不仅考虑园区内的建设,还要考虑园区以外,注意产城衔接呼应,整体联动。

拓空间:完善路网体系 拉出园区框架

侯大东介绍,目前,园区基本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框架,到2016年,园区框架要达到20平方公里。未来3年,园区要新增10平方公里,完善路网体系,拉出园区框架。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的任务十分艰巨。

“今后,园区建设要路网先行,要尽力实现征地拆迁到哪里,路网就建设到哪里,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侯大东说,目前园区金川大道、龙安路、产业大道等骨干道路建设已接近尾声,水电气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同步推进。

据侯大东介绍,2014年和2015年,是建成20平方公里园区框架内基础设施的关键时期,2014年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将全面提速,启动近20公里的园区道路建设。

增配套:建设配套设施 完善园区功能

生活配套区规划建设滞后,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不能适应企业建设发展需要,也与城市拓展新区的定位不相适应。侯大东说,园区将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增加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完善园区功能。

侯大东介绍,工业园区正规划建设蒲吕、淮远河、姜家岩和拦河堰4个职工生活配套服务区,总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除拦河堰职工生活配套服务区外,其余三个已开始实施。

据了解,每个服务区包括员工集中居住区、学校、邮局、消防、医疗等项目,集文化、商业、金融、娱乐、生活功能为一体,能够满足园区工人的吃、住及其他消费需求,给职工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提品位:绿化美化环境 建设生态园区

“绿化美化园区环境,提升园区品位,是建设城市拓展新区的重要环节。”侯大东说。

据侯大东介绍,工业园区将按照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要求,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提升园区形象,打造生态园区。

据悉,目前,园区正抓紧实施骨干道路、河道、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绿化工程。同时,下一步还将重点打造铜梁互通口、蒲吕互通口、龙腾大道延伸段等3个园区主入口形象区。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