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后,有关国企改革具体方案的猜测和消息都备受关注。
近日,神华集团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的一则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神华集团管理的能源科研机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所长”的公告引起了关注,有评论将此解读为央企用人机制的突破。
“实际上,这与央企用人机制改革并没有太大关联,一些央企下属的研究机构,包括集团下属公司负责人都会从社会上公开招聘,而且从时间上看,这则招聘公告时间是在三中全会之前。”国资委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不过,他透露,国资委等部门正在制订的国资国企改革大方案中,国企用人机制改革确实是一个重要内容,“会逐步增加央企、国企高管的市场化选聘比例,央企负责人的聘任标准和薪酬管理等都将有所改革,这是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现在由国资委全面承担国有资产监管、考核、评价、用人以及投资审批的方式,这种国资国企管理体制并不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指出了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等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内容。”
混合所有制再破题
“过去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是管人、管事、管资产,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后来国资委在央企中实行董事会制度,在公司管理人员中尝试市场化选聘,但央企的一把手依然是行政任命,在管理体制上还沿用一些行政体制,比如红头文件的做法。”曾任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的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赵晓看来,政企分开,一把手“去行政化”是国企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上述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认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将是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化改革,“混合所有制”就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事实上,有关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路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等报告中均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论述。十八大报告中则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全面阐述。
“只有混合所有制经济,才可以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发挥影响力。用100%带动100%,只等于1;用1%带动99%,那才叫本事。”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近日公开表示,到2020年,除少数特殊领域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可以根据需要实施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也可以实行优先股、黄金股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可以通过与国有企业交叉持股实现优势互补。
参与了此次三中全会《决定》文件起草工作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22日也表示: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对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用生物学的话说,就是发挥杂交优势,在产权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协调的企业制度,实现了我国企业制度和国际企业制度接轨。
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搞员工持股、管理层激励,可以解决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上的弊端。
对此,郑新立认为,允许员工持股,可以使企业逐步成为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联合体,这种形式对企业来说非常有凝聚力。将来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以后,管理层也可以持股。
“通过员工持股,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国企业能够打造出全球有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体制保障,对未来中国经济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郑新立表示。
事实上,一些央企已经可以被称为混合所有制了。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中国建材净资产620亿,其中200亿是国有,420亿是社会资本,从资本角度看占1/3。
“其实对央企来说,国家的政策一直是鼓励用一定的资本吸引大量的资本发展,所以我们上市增发都是吸引社会增量资本,发展过程中国有资本稀释,但绝对值增加,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增加,比如用200亿控制600亿,用600亿又控制一个3000亿的公司,你的撬动力更大,你保值增值也更高。”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近日表示。
在他看来,《决定》聚焦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既是因为国企改革实践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混合所有制企业,也表明未来它可能成为国企重要的实现形式和主要形态。
“过去有个公式:国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混合所有制将民营企业的创新精神、企业家意识和市场活力引入国企,这种融合对扩大国企影响力、促进国企保值增值以及参与国际竞争都有重大意义。我认为,未来绝大多数处于竞争领域的国企走的道路应该是混合所有制方向。”宋志平说。
由管企业到管资产
混合所有制将给国资监管带来挑战。
“混合所有制意味着国资委职能的转变,最初是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的目标,现在更多的转向国资出资人的角色,由管人、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赵晓表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国有资本的壮大和影响力的扩大上。
楚序平认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要求国资委以新的方式加强国有资本监管。为此,国资委的变革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全口径的资产向管理出资人投资资本的转变;二是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到管理投资企业董事会代表的转变;三是从管理企业重大事项向部分委托董事会授权管理的转变。
在他看来,《决定》提出的“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是抓住了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要害。
“资本运营具有很显著的投资银行特征,主要进行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公司证券发行等业务。未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主要是开展这些业务。”楚序平说,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培育产融结合财团,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宋志平看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具体方式可以为:一个国有投资公司下面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就是国有投资公司是国企,可能100%的国企,而它投资的企业却都是混合所有制,其中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的,甚至还有极端的情况,投资公司下面没有绝对控股的,全都是相对和参股,那这个投资公司的作用就是保值增值,即股权流动。
对这种情况下国企如何保持控制力的问题,宋志平认为,欧美国有企业有一股金股,即使国企没有大股权,但是它有否决权,如果其他股东做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违背的决议,这个投资公司可以否决。
事实上,对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此前曾多次公开建议:国资委应从直接管理企业,改为按照行业成立国家投资控股公司,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在厉以宁看来,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应从宏观的国有资本配置体制切入,国资委以股权增减等方式来调节资本在新兴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配置,今后不要管企业了,管资源配置。
“如果扶持一个产业的发展,就增加股份,如果产能过剩,就撤出股份,这种做法比直接干预企业的效果更好。”厉以宁强调说,最终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应该体现在对国有企业的股份控制上。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