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辽宁沈阳:统筹城乡医疗为于洪人撑起“健康伞”

2013-10-31 09:23:39  来源:沈阳网  作者:刘强

10月28日,于洪区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被授予“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称号。这是于洪区成为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后,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绩。

作为于洪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于洪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始终以保障群众健康、服务全区发展大局为导向,以建立和完善城乡均等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为目标。于洪区卫生局局长段文政表示:“于洪区未来要实现全域城市化,这就意味着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必须均等化发展。虽然我们区现在还没有大型的三甲级医院,但是我们的医疗服务会更贴近百姓,我们不但要让医疗卫生服务走进社区,更要走进百姓家里!”

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国家级医院”

“听说我们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咱们社区的居民都非常开心,这不相当于把一所‘国家级医院’开在了我们家门口吗?”“可不是吗?要不是挂着牌子,谁能想到这只是个社区卫生中心?不都得以为是所大医院?”“我和老伴前不久还打算搬到女儿家呢,因为她家离大医院近。但昨天我们俩一商量,不搬了,这大医院不就在家门口吗?”10月28日,当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来到长江北街上的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多位正在体检的老人正在谈论着社区卫生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的事情。

记者眼前的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确与其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不论规模、环境,还是硬件设施、科室设置,陵西卫生中心都可以匹敌一家中等规模的全科医院。于洪区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的李兴民主任告诉记者,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2010年5月正式挂牌的。2011年开始,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和创建示范活动,并按照辽宁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当时,区卫生局为其设立的目标是,先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合格单位,再创建省级示范中心,成功后再争创国家级示范中心。

在争创阶段,于洪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安排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中心也多方面筹资,共筹资200万元用于中心的各项改造,相继铺设了盲道、安装了防撞扶手;外墙做了保温、院内路面进行沥青铺设。此外,还对各楼层卫生间、中医堂、病房、化验室、药局、标准化接种门诊、收款处、康复训练室、儿童体检室、妇女保健室、计划生育门诊等进行了整体改造。

李兴民表示,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整体服务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已经由原来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免费体检”送到病残老人的炕头

76岁的赵卫国老人是家住马三家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老人,由于身患脑血栓,老人一直常年卧病在床。前不久,当听说同村65岁以上的老人都免费在街道卫生院进行了体检,还吃到了免费的早餐后,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他也想去参加免费体检,但是身体上的不便,只能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但令赵卫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因此憋屈了几天后,街道卫生院的几名医护人员却来到了他家,在他自家的炕头上,不但帮他抽了血,而且还进行了多项检查。

赵卫国老人也许还不知道,他并不是唯一一个享受如此待遇的老人。据段文政介绍,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乡镇卫生院应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一次免费身体检查,包括为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系统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1次。但是由于很多老年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加上身体疾病缠身,虽然明知道可以免费体检,却没有办法去参加。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状况,于洪区卫生局决定在马三家中心卫生院进行试点,率先为适龄老人提供入户体检。试点以来,马三家中心卫生院已经为辖区内155名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提供了体格检查、生活方式指导及健康状况评估。体检的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等辅助检查,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和相应的健康指导。

在为65岁以上老人入户体检基础上,马三家街道卫生院还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众实施特殊救助。也就是说,这些特殊群众因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在刨除新农合报销和民政部门补贴后,剩余的部分全由医疗单位承担。说到底,就是这些特殊群众可以享受免费的住院治疗。

随着马三家中心卫生院为老人上门体检和为特殊人群提供免费住院治疗的试点成功,于洪区将把这两项惠民政策在全区进行推广,力争使区内所有的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

“家庭医生”走进寻常百姓家

“黄大夫,我家宝宝发烧38度了,我是不是得带他去医院打点滴啊?”“我建议你先采取物理降温,再观察一下,最好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使用抗生素。”“那我听您的。”“好,随时给孩子检测体温,如果有异常第一时间通知我!”这是10月27日,陵西社区居民顾晓霞与她的家庭医生在微信上的一段对话。作为于洪区首批拥有家庭医生的居民,顾晓霞和老公都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而他们的家庭医生并不是影视剧中富豪家庭高新聘请的私人医生,而是当地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医护人员。

于洪区为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决定大胆创新,变传统的坐诊模式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力争使社区医生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而“家庭医生式服务”正是社区卫生服务进入家庭的一种新尝试。记者了解到,现在医生面对的人群不单纯是有疾病的患者,而是愈来愈多有健康需求的人群。而家庭医生就是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的最直接的医生,他在保障居民健康的同时,可以实现预防在先,形成有序就诊秩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使医疗资源按需调配与合理利用。

李兴民进一步解释了于洪区开创的“家庭医生模式”:“我们的家庭医生是在政府主导下,以人的健康为本,在医保制度支持下,通过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契约式服务,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协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和区域双向转诊协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首诊在社区、逐级转诊、防治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凸显了政府培养、使用和管理家庭医生的职能;凸显了良好的诊疗秩序和社区居民享受连续、便捷、综合的健康服务。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更加充分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优势和特点,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引导更多的居民到社区就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家庭医生共有三种角色,分别是:居民健康的看护人、卫生经济管理人、卫生资源的调配人。

据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目前正在于洪区试点实施,目前已经有近百户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签约居民可以享受首诊挂号免费和检查等费用折半的优惠。部分签约居民表示,有了专门的家庭医生后,小病可以得到及时诊治,不用动不动就往大医院跑,不但有利于疾病治疗,而且还能节省一大笔医疗费用。

“新农合”增大病补偿杜绝“因病致贫”

“我前不久因为急性心梗发作,抢救和手术、住院费用一共花了13万1千元。当时新农合只给我们报了6万3千元,要不是大病补偿保险又给我们报了4万5千元,我们家估计都得卖房子!”10月29日,当谈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好处时,刚刚受益的北陵街道办事处的居民钱会臣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据了解,钱会臣口中的“大病补偿保险”是于洪区卫生局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没有设立大额保险,而建立的商业大病保险体系。其目的就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使城乡医疗保障额度达到统一的水平,最大限度帮扶因得大病而导致贫困的家庭。于洪区的大病补充保险方案是指在新农合报销补偿政策不变为前提下,农合基本医疗报销后,参合人员在新农合政策范围内全年累计发生个人承担1万元以上的医疗费用,便启动大病补充保险。其中,急诊或经转诊的按85%比例赔付,未经转诊的按55%比例赔付,农合报销与大额补充保险加起来最多可补偿18万元。

自从启动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后,截止到今年10月,于洪区已经有超过300人得到了大病补充保险理赔,受益金额达200余万元。启动大病商业保险以来,于洪区12个街道全部有受益人群,受益面达100%,造化、沙岭、于洪街道参合人员受益额达20万元,平罗街道参合人员受益额达15万元。除了钱会臣的报销比例达到82.4%外,沙岭街道的杨玉喜,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医疗费用总额为16.7万元,农合报销7.2万元,大病商业保险补偿5.3万元,个人自费额为4.2万元,报销比例达75%;平罗街道姜春友,心梗入院医疗费用总额为12.2万元,农合报销5.5万元,大病商业保险补偿3.8万元,个人自费2.9万元,报销比例达76.2%。

段文政表示:“既然于洪区要实现全域城市化,那么在医疗保障上,同样不能出现城乡差异。”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