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赫琳:语言扶贫有助于永久脱贫

2018-06-04 09:15: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赫琳

观点提示:

通过对现有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语言扶贫,有助于他们提高战胜贫困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永久脱贫的能力;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语言扶贫,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消除下一代再陷入贫困的人文诱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扶贫攻坚做出了具体部署。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全国上下不同行业、领域共同努力,其中也需要语言文字事业的大力支持。

导致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是人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脱贫,首要的是要解决人的观念、素质和能力问题,也就是“扶志”“扶智”。而要解决人的问题,就离不开提升人的语言能力这个要件。在联合国许多关于人类发展水平评估和发展目标设计的文件中,都把成人识字率、受教育水平作为核心指标,表明语言能力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语言扶贫等措施,促进贫困人口的观念转变,提高其素质和发展能力,实现永久脱贫。

语言扶贫具有从根本上治贫的作用

贫困更深层的原因是人们实现自己希望的那种生活“可行能力”的短缺,如自强自立改变贫困的意志缺失、知识的贫困、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等。为此有外国学者曾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入手。而语言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语言能力是人的一切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手段,要促进人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语言能力的支持。显然,开展语言扶贫,就有了从根本上治贫的意义和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说,“通过全面提升贫困人口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多语能力,来提升他们的基本素质、交往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观念脱贫、知识脱贫、智力脱贫、发展能力脱贫”。

从经济学角度看,语言是人力资本,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提高劳动者个人语言能力,有助于促进其智能发展,拓展其发展空间,提高其劳动技能,提升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也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企业和行政区域对劳动者语言技能的提升进行投资,可以提高企业和区域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开拓市场、增加贸易伙伴数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语言能力还可以储备,可为劳动者和企业、区域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有些贫困地区有丰富的汉语方言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可以协助贫困地区开发利用当地的语言文化资源,发展语言经济和语言文化产业,促进地方脱贫致富。

简而言之,通过对现有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语言扶贫,有助于他们提高战胜贫困的能力,尽快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永久脱贫的能力。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语言扶贫,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消除下一代再陷入贫困的人文诱因,从根本上杜绝贫困。

纵观国内外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语言与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呈正相关。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对此做过很有说服力的调查分析,如美国学者乔纳森·普尔曾经深入研究了133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与语言的关系,发现语言状况与国家发展程度高度正相关,那些国家的人均GDP与语言的统一性成正比。又如瑞士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格林跟踪研究了瑞士的情况,得出结论:“国民的多语能力有助于瑞士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瑞士的语言对经济的贡献度达10%。我国学者也对企业员工外语能力与工资收入的关系、农民工普通话能力与工资收入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证明语言能力尤其是通用语能力和多语能力与工资收入呈正相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开展语言扶贫十分重要,非常必要。

贫困地区及人口存在语言能力问题

我国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在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必需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无论是就贫困人口个人而言,还是就贫困地区整体来说,都存在着一些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贫困人口识字率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弱。信息是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各种信息来认识事物,增长才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能力更显重要,研究表明,人类信息的80%以上是利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贫困人口的识字率低,自然就难以利用大量的有价值信息,他们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会因此而被削弱。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贫困的一个重要成因是“资源匮乏”,包括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而这三个方面的匮乏,显然都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弱有密切的联系。据报道,重庆市贫困人口中,51%的人为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这也证明识字率低与贫困有相关性。

二是贫困人口普通话能力差,难以走出去就业和与外地人开展经济文化等交往。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西部和东部的普通话普及率相差20个百分点,大城市普及率超过90%,而许多农村和民族地区只有40%左右,贫困地区则更低,可见这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三是贫困人口语言能力差,导致综合素质不高、提高劳动技能的能力和竞争力不足,缺少甚至失去参与主流经济活动的机会,无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四是贫困人口语言能力差,又导致观念落后和自信心及自强精神不足,形成非常明显的心理负担。国外经济学家(Haushofer和 Fehr)曾对贫困内因进行研究,发现贫困会深刻地影响人的情感状态和生活压力。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强会限制贫困人口的见识和眼界,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信心和能力改变现状,惧怕风险,听天由命,这反过来又会加重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弱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五是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差,导致地区整体文化和观念落后、人力资源水平低,因而地区内生力和向外发展力不足。既无法实现自力更生和自我发展,也难以实现与外部的有利贸易及资源、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引入和输出。

以上这些导致贫困的问题,需要通过语言扶贫来加以克服和解决。

语言扶贫需要综合施策

语言扶贫是一项从根本上治贫的系统性工作。针对贫困人口的语言问题,我们主张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为贫困地区和其他贫困人口提供语言知识、语言技术、语言学术、语言工具、语言产品等服务,开展全方位的、形式多样的语言扶贫。

首先,加强语言教育和培训,提升贫困人口语言能力。根据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当地中小学强化语言素质教育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下功夫培养学生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多语能力。同时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和外语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和语言教学能力。此外,还可开展贫困人口的业余语言文化培训,同时也要对扶贫干部进行当地语言(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文化培训,提高他们对当地语言文化的认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努力把贫困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和扶贫干部学说当地话结合起来,搭建扶贫的语言桥梁。

其次,开发贫困地区语言文化资源。组织语言扶贫队伍,开展语言文化讲学、调查发掘贫困地区语言文化资源、协助地方开展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有计划地进行贫困地区语言文化资源的整理、整合、转化和利用,开发贫困地区语言文化产业以及人文旅游,推动贫困地区语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价值转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同时,编写适合当地学校使用的“校本”教材,增强贫困地区学生的地方语言文化自信(扶志)、培养学生发掘和利用地方语言文化资源的能力(扶智),为当地培养将来可资利用的语言文化人才。

再其次,建立长效的语言扶贫志愿者服务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语言扶贫志愿者制度和服务团,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跟踪滚动式语言志愿者服务,提高语言扶贫的精准性。同时,依托高校创办大学生在线语言服务平台,把面对面服务和远程在线服务相结合,形成立体长效的语言志愿者服务体系。

(本文为教育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任务“新时代国民语言能力的新要求及提升方略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赫琳

编辑:zhongbp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