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目的就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坚定目标信念,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抓好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在工作实践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施策,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全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必须始终突出政治建设这个根本
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脱贫攻坚是衡量政治站位的一把尺子,检验的是我们对“四个意识”的贯彻,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方向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关乎全局发展,决定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和重要体现。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把如期脱贫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大的政治任务,自觉从政治和大局上向核心看齐,凝聚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用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果检验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
必须牢牢把握措施精准这个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有“绣花”功夫,什么叫绣花,就是先要描,描清楚、描准确以后,一家一户想办法、教措施,一针一针地绣,这就叫“一户一策”。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现有贫困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就拿白银来说,还有3.48万户14.6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均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深度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如果再以“大水漫灌”的方式开展工作,势必导致“撒胡椒面”、千篇一律,使急需帮扶的贫困户得不到有效帮扶,影响脱贫的实效。而措施精准,不是简单地填表算数字,而是通过分析明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针对特定原因制定特定的扶贫措施,它强调的是点对点、一对一的落地,这就更有利于聚焦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提升政策的含金量和帮扶的针对性,让人民群众得到真实惠。所以,我们在脱贫攻坚中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了解情况、精准提出对策、精准推动工作,这样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培育这个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扶贫,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这深刻阐述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持续脱贫就缺乏牢靠的基础,就有返贫的危险,脱贫攻坚也会变成“烂尾”工程。现实中,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仅仅注重个体的帮扶力度,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虽然一时腰包鼓起来了,但由于种强销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致使出现了返贫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关键是没有形成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影响力,长期处于“自娱自乐”的发展状态。做活产业只靠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能力单打独斗是远远不行的,必须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能成功,这就需要贫困村依托自然禀赋,寻找符合乡村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提升村庄的整体发展后劲。只有村子有一个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才能引导贫困群众走上持续性的产业发展之路,贫困群众才会有稳定脱贫的指望,脱贫的动力也才能更强劲。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用开放的思维,用组织化、市场化的路子,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致富家业,让贫困户附着在产业上脱贫奔小康。
必须更加注重精神扶贫这个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加快,出现了一个怪圈,一些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自己不通过劳动,就有优惠政策扶、政府干部帮,就能享有好的生活,造成一些地方“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尴尬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在帮扶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资金和物质上的帮扶,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帮扶,使得有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赖性增强、主动性降低。这就需要我们在抓好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扶贫。而精神扶贫的责任关键还是要落在基层党组织上。基层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最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实施精神扶贫最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起到的思想引导作用最直接。在这方面,我们开展的党建引领奔小康“六大行动”,就是通过一系列务实的举措,找准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群众跟党走的意愿更加坚定,依靠自身能力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强,创业致富的激情更加饱满。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外因的帮扶,还要更加注重内因的帮扶,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让贫困户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贫困内因、才是脱贫的主体,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自我发展的热情,只有这样,脱贫致富才有希望,脱贫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作者系中共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
编辑:zhongbp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