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杨卫安:“就近入园”是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根本

2017-01-24 15:07: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卫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5%,其中城市地区已接近甚至超过100%,而农村地区(镇区和乡村)大约只有60%左右。可见,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重点在农村地区。笔者认为,就近入园是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教育普及有两种方式:集中化普及和分散化普及。在教育普及的初级阶段,一般是通过分散化模式来实现的,世界各国学前教育普及大都遵循了这一历程。对于我国来讲,学前教育要想在农村迅速普及,大幅度提高三年毛入园率,必须采取就近入园这一分散化的普及模式。

首先,就近入园最为便利。世界各国之所以把就近入园作为普及学前教育的优先选择,就是因为这一办学模式对孩子入园来说是最便利的。对乡村未入园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幼儿未入园的原因当中,幼儿园离家较远占到了28.8%。当家园距离超过5公里时,家长则对于送幼儿入园感到困难。其次,就近入园有利于降低家庭教育成本。在目前农村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较低、人口结构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的背景下,对各种成本的考量就成为制约家长是否送孩子入园的重要因素。再其次,就近入园更少安全隐患。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当前农村就近入园存在一些难题。从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来看,各地都把学前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乡镇中心幼儿园方面,村屯层面的幼儿园偏少。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约有32900个乡镇,59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在乡镇层面,全国已普遍建立了乡镇中心幼儿园,许多省份每个乡镇建成乡镇中心园的比例已达到100%。而在村屯层面,全国2014年大约有11万所幼儿园,如果按自然村计算,平均24.5个自然村才有一所幼儿园,即使按行政村计算,也是5.4个行政村才有一所幼儿园。就近入园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是非常不利于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普及的。

尽管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园建设,是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必要和重要一环,但却绝不是最终目标和最佳方案。由于农村村屯中的幼儿数量众多,年龄较小,且分布分散,村屯学前教育普及不可能像有些地方的中小学那样在乡镇中心区域得到解决。因此,加强村屯层面的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实现就近入园,才是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为了切实实现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把谋划的眼光从乡镇中心区域延伸至更遥远的广大村屯,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发展重点有所调整。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心由乡镇中心园向村屯层面转移,实现农村幼儿就近入园的过程当中,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数量与投入难题、布局难题、质量难题。

一是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机构数量。要想尽快实现学前教育就近入园的目标,必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除了要增加学前教育投入外,在办园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允许正规和非正规幼儿园并存,以及探索幼小结合甚至一体化的办园模式,实现农村小学(教学点)与幼儿园(班)的双赢发展。同时,还要根据村屯人口规模,鼓励其他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包括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家庭辅导站、大篷车流动园、游戏小组、亲子活动中心,等等。

二是科学规划,对幼儿园进行合理布局。政府规划部门必须担负起幼儿园合理规划的重任,必须把缩小入园半径作为幼儿园规划的主要原则,坚决避免超大规模的幼儿园,尽量避免幼儿园校车接送。在具体规划方面,可按照3—6岁幼儿人数超过90人的大村独立建园,3—6岁幼儿人数低于90人的村屯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布局合理的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三是加强管理,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要最大程度降低幼儿园数量普及和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为此,要建立公办园和民办园统一的学前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幼儿培养目标,健全相应的学前教育质量督导、监测、评估机制,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杨卫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