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区域创新中心各具特色,同时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任何后发赶超的区域创新中心的形成,都不是简单重复先行者的道路,而是在制度创新中把握新的技术机会和产业机会走差异化道路。
区域创新中心的共同特征
第一,创新中心多以制造业为创新土壤。金融危机以后,包括美国甚至英国、法国这些传统的国家都出台了复兴制造业的战略。美国不提产业结构,但是美国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总是领先呢?因为美国在强调产业升级的时候不是强调产业结构优化,而是强调通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用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一个是ICT,一个是生物,一个是材料技术。不管新兴产业怎么发展,最终都是基于这些通用技术的组合和应用。
第二,创新中心要有一批创新主体。首先是要有一批创新型的大企业,其次是要有研究型的大学,最后还要有一批“母工厂”。
第三,创新中心有完善的创新体系。现在国内大量的公共科技服务机构,要么服务效率低,要么服务质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共服务机构的治理机制和运营体制不能支撑高质量的、公益性的共性技术研发。所以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完善的公共科技服务治理机制和运营体制。建设创新中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创新的环境。美国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为大量的高质量专利,另一方面体现为异常活跃的技术交易。
第四,创新中心要有优美的环境,包括良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集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发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路径
以技术路线转变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是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的样板。硅谷汇集了一流的大学、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硅谷的崛起,跟IBM的一个突破性创新有很大关系。IBM在60年代推出360系统,就是让计算机的设计更加模块化和标准化。计算机设计高度模块化和标准化的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小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而硅谷大量创新型的企业就是在技术路线由非模块化向模块化、由大型机向PC转变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所以,硅谷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技术路线转变的结果。
将科技资源与创新资源有机嫁接。最近几年美国新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创新中心是纽约。纽约的传统优势是金融,但纽约近几年在新媒体、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方面发展非常快,它的模式就是把科技资源嫁接到创新的资源中去。
通过市场化实现创新产业集群。德国的慕尼黑是传统的区域创新中心。慕尼黑南部有大量的产业集群,是构成慕尼黑创新中心的要素。这些产业集群在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集群不是由政府管理,而是由市场化的公司来管理,所以德国产业集群的服务效率非常高。
改善投资环境与生活环境吸引创新要素。新加坡作为区域创新中心近年来在亚洲的地位不断提高。新加坡的成功对重庆的一个重要启发是,招商引资本身是中性的,新加坡的发展主要就是靠招商引资。新加坡产业吸附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整个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很好,大量的跨国公司的高管和研发人员最后移民新加坡,它的人才本地化工作做得好,产业的根植性也就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