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张玉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016-10-26 11:48:24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作者:张玉香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强调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新时期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特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增长,实现“十二连增”,既增强了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类、禽蛋、蔬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比21世纪初提高了三十多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生产流通并重、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并重的新时期。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农民住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消费层次明显升级,亿万农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52%,农田水利化、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新经济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粮食产量、库存与进口“三高并存”。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经有关方面测算距总需求还有约500亿斤的缺口,但实际上进口了2500亿斤,其中大豆进口了1634亿斤。同时,我国各类粮食企业库存高企,尤其是玉米库存偏多。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有些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而有些产品供不应求,亟须改革调整。二是价格天花板与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国际市场,粮、棉、油、糖、奶等几个最重要的农产品,均出现国际进口局面,近年来粮食等几大品种,价格总体上要比国际市场高30%到50%。与此同时,劳动力越来越贵,地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越来越多,农业的成本处在快速上升通道。三是资源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另一方面,农业资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环境亮起红灯,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发展新动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如何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开出的一剂良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1.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验证,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经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阻碍;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工作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端发力,破解农业发展难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度和灵活性,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激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对催生、引领、发展新经济,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首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们主要是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业经济活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极大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由主要追求数量转向更加追求质量,显著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产品需求逐渐向新型化、多样化、高端化演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由无效和低端供给转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将显著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五个着力点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厚植农业农村优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产品适销对路。一要调整品种结构。通过调减玉米、稳定生猪、提升牛奶,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坚持当前和长远稳粮增收。二要调整品质结构。按照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在不断提高粮食产品高效优质的同时,要保障优质安全“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三要调整区域结构。重点发挥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带动作用,推动不同区域统筹发展,协调互动。

(二)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多元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一要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快速发展。要继续完善家庭农场支持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要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三要完善社会化服务,强化发展支撑。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为主的管理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进三产融合互动,引导产业集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积极发展初加工,全面发展精深加工,让农民不仅仅是卖农产品,而且通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条,获得更多收益。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导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和产品;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经销商和经纪人队伍,着力加强产销对接,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让农民获取更多利益。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是继乡镇企业、农民外出打工之后的第三次创业。要以各地探索的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为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使体验农耕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使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实现农耕文明的再生、农业产业的再造。要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仍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必须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加快步伐、大力推进,着力打特色牌、生态牌、产业牌,促进发展绿色可持续。

(四)大力推进“五化”互动

以农业标准化促进“五化”互动,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1.以标准化为基础。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由“无标准”到“有标准”,由“低标准”到“高标准”的发展历程。一是加快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已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目前共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687个,支持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场(简称“三园两场”)12548个。项目区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带动标准化种养面积5亿亩。三是监管、检验、认证、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农业标准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深入研究,大力推进。一要积极转变理念,将农业标准化全面纳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统筹规划。二要重点在健全体系、培育主体、深化创建、加强追溯、依法监管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标准制修订和集成转化,大力开展示范创建,积极培育优质优价的市场供求机制,加快建立追溯制度,促进“产管结合”,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以绿色化为核心。绿色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绿色发展,要坚持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大力推进绿色化生产,通过大面积推广普及节肥节药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从源头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以规模化为途径。“小生产、大市场”始终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规模化、组织化是破解发展难题、促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要大力创新流转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推动优势特色区域形成。二要通过完善适应规模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等,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4.以品牌化为引领。农业品牌化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我国已初步探索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品牌建设路径,大大提升了我国品牌农业的影响力,增强优质农产品竞争力。尤其是以“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培育出一大批知名品牌。目前,“三品一标”总数达10.7万个,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占出口农产品的90%,品牌农产品已成为拉动消费和扩大出口的主导品种。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二要增强品牌意识,贯彻国办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紧抓三大工程,打牢品牌发展基础,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消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要切实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坚持以品牌带动品质,以优价激励优质,着力解决制约品牌发展和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

5.以法制化为保障。不断健全农业法律法规制度,依法促进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优质安全农产品产销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五)大力推进创新实践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必须加大实践探索和制度跟进。一是科技创新。要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内生动力。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要在新品种新技术、机械化、信息化等方面加强研究,尤其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方面重点突破,提高科技对新时期农业和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二是政策制度创新。对定价制度、补贴制度、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尤其是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注入新的要素。同时,创新生产经营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三是落实发展新理念,坚持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导,把握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的发挥,把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关系,把握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深入探索以农业推动新经济,以新经济促进引领农业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新经济是新型生产力,改革为新经济发展破除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涉及生产力的调整,又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于新时期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意义重大。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将有力拉长农业这条“四化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原党组成员、总经济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