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万华,重庆市铜梁区双山镇岩湾村张家沟水库摆渡艄公,被当地人誉为 “一辈子做好事”的人。2011年,他获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奖,2014年,荣获“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第13期“重庆好人”。
如今,随着乡邻们陆续搬离张家沟水库周边,需要摆渡的人越来越少,旷万华也改为从事水库管理工作,但他依然守着他最亲近的摆渡船,继续为需要渡河的乡邻们服务。
坚守为服务乡邻,41年如一日的摆渡人生
1973年,刚初中毕业的旷万华回到村上,1976年张家沟水库开始修建,他便参加了张家沟水库修建突击队,为修建水库搬泥沙、抬石头。一年后,水库建成蓄水,蓄水后岩湾村六、七、八社靠山居住的群众出行被阻断,村民绕路进出需要1个多小时,非常不便。
正在摆渡的旷万华。
为解决村里近千名群众的出行问题,水库管理所设立了渡船,渡船摆渡一趟距离约200米,只需15分钟,每趟仅花5角钱。年轻、能干、忠厚且水性好的旷万华被管理所相中,负责为大家摆渡,而他也乐意接受这份“光荣”的差事,这一干就是41年。
老旷摆渡有个习惯,不管有人没人过河,一年365天他都会全天守候在渡船旁。渡船刚开通时,每天过往的人非常多,最多的一天达300多人次。据估算,四十多年来,老旷摆渡的人数达30多万人次,摆渡里程超过5万公里。在这40多年里,他从未出过远门,最远也只到过重庆市区,还是因开会才去的。
旷万华正在整理救生衣。
摆渡40余年,老旷从未出过安全事故,年年被区(县)里评为“渡运安全工作先进个人”,他已经记不得自己获得过多少次奖了。“这些年来,我划烂了两条木船、两条铁船,这是我第五条渡船了。”老旷指着脚下的渡船告诉记者,这条铝合金渡船,是前年才换的新船。
最让老旷自豪的事情,就是他还救过4条人命。在他救过的人里面,有本村的,有外村来走亲戚的;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尚在读小学的学生。
2007年,同村农妇李宗会分娩时出现难产。凌晨两点,老旷被叫醒,摸黑摆渡将其安全送出,保全了母女性命。老旷还救过自己的“仇人”。以前,同村村民张祖学常和老旷开过火的玩笑,二人因此有些“过节”。但当不会水的张祖学不慎落水时,正在渡口旁守候的老旷二话不说立即跳入水中将其救起。事后,为了感谢老旷,张祖学买来酒肉,和老旷好好喝了一宵,并让女儿拜老旷为干爹,两家由此从“仇家”变成了“亲家”。
把渡人当作使命,会一直做到老得做不动了为止
2013年,张家沟水库修建了抽水房,为附近的村民们供水,老旷在守着渡船的同时,还做起了水库管理所的管理员。“现在我不但涨了工资,还有两份工作了。”老旷高兴地说,最初做摆渡艄公,每月只有20元的工资,直到2015年前,每月也只有三四百元,现在已经涨到了750元每月。老伴赵华群说,老旷老实本分一心服务群众,换作别人没人愿意干这份工作。
为保证村民们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他还把家“搬”到了抽水房里,守着水房内的电器设备。“他一天只有吃饭时在家,连睡觉都是在抽水房里。但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应该做。”赵华群告诉记者,这五年来,老旷视抽水房为家的行为虽让她有时有些埋怨,但她还是很支持丈夫的决定。
如今,老旷依然保持着每天在渡船上守候的习惯,闲来无事时,他就整理整理救生衣,或是搬来船上的救生凳,坐在船头悠闲地眺望远方。老旷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需要一个人来接班,老旷希望儿子能担起这个重任。但因村里交通不便,老旷的儿子和儿媳将两个孙子带到了铜梁城区上学,儿子在城区找了份工作还租了房,以便照顾两个孙子,因而无法接替摆渡工作。“有人要渡河怎么办?这个位置不能有空缺!”老旷说,换了新船他依旧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了船上,时至今日,有人需要渡河时,他仍然是随叫随到。
老旷今年66岁了,在他看来,摆渡已经成为了他的使命,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存在退休这一说法。“摆渡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老得做不动了为止。”老旷说,“等到了实在是做不动了那一天,就让儿子回来接班,那时候孙子也长大成人了,不用操心了。”
(记者 周承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