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推动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破局

2025-04-29 12:26:4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马华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渝东南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东南沿海的战略支点,正紧扣产业链强链补链需求,以科创平台建设为引擎,通过强化产学研协同、优化人才生态等举措,持续夯实创新发展根基。在具体实践中,黔江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先行突破,全区人才总量超过14万人,建成国家级“双创”平台6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柔性引进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工商大学等专家服务团4个,建成渝东南地区体量最大的人才公寓,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居渝东南地区首位。然而,对标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要求,渝东南地区一直是全市科技创新的最大区域性短板,依然面临着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学研协同机制效能低下、政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生态支撑乏力等挑战,亟须靶向施策、创新机制,打造渝东南地区创新型人才队伍,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加快健全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破解科技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是当务之急,需要通过全要素整合为产学研协同筑牢人才根基。一是着眼需求靶向引进人才。大力推广“渝才荟”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围绕本地区生态文旅、特色现代农业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出台“一事一议”专项引才政策引进匹配度高的专业人才。与毗邻地区开展人才共享、柔性引进等合作,吸引外地人才通过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为我所用。二是依托院校、企业培育本土人才。支持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以及各区县职教中心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园,推动职业、就业、创业、产业“四业融合”。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机制,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三是强化服务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安排本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和职称晋升优先考虑。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高水平筹办武陵山人才节,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链式构建“需求—研发—转化”管理闭环

培育更多创新人才,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加力,让产学研协同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一是设立“揭榜挂帅”专项,优化供需匹配质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每年发布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面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用好技术供需信息类智能匹配平台,通过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和专家库,实现技术供需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智能匹配。二是强化中试平台建设,提升研发服务能力。依托西部科学城(重庆)黔江孵化中心、武陵山产业研究院,提供办公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吸引高校科研团队带项目入驻孵化,共建一批市级、区级创新型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中试设备和专业人才,建设更多中试基地,提升中试服务能力,推动科技项目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研发转化。三是深化区域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深化“一县(区)一策”,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支持黔江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周边区县协同合作。比如探索“研发飞地”模式,进一步深化重庆高新区与黔江区对口协同发展,实现研发在高新区,成果转化在黔江区,扩展至渝东南。

打好产学研协同服务保障组合拳

科教协同育人离不开政策支持、精准服务,需要以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为产学研协同提供全周期、立体化支撑。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对现有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统一的政策数据库和申报平台,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为企业量身打造“政策套餐”。在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区县政策创新试验田。二是加大财政引导。统筹用好资金、政策、金融和资产等资源,保障科技创新资金平稳增长。通过设立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格局。三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推出“研发贷”“成长贷”等不同类型的专属产品,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试点研发保险,覆盖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转化以及市场扩展的全链条需求。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等机制,构建“金融活水”自流的生态系统。

厚植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产业生态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推动科教协同育人的重要支撑,需要通过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为产学研协同提供肥沃土壤和广阔应用场景。一是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支持食品加工、轻纺工业等领域的传统企业引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决策数字化。延长产业链,围绕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深加工和高端制造。二是梯次培育创新主体。深化“双倍增”提质行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开展本土技术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技术成熟度评价。三是推动多方利益共享。丰富“小场景大创新”改革试验,明确产学研各方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中的权责。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制度,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将不低于70%的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团队。探索“先试用后付费”的转化模式,降低企业技术引进风险。

文/马华文 文章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系黔江区委改革办主任,武陵山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武陵山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黔江区建设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WLS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