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依托科技小院驱动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

2025-04-29 12:17:48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黄庆华 王浩力 刘倩

科技小院作为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业推动”于一体的新型实践平台,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入农村一线,不仅打通了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也在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然而当前科技小院在推进农业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服务供需结构性错配、科技力量在基层布局不均等。建议从机制创新、人才壮大和服务配套三方面着力破解这些制约因素,建立健全科学、协同、高效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科技小院机制创新,夯实人才培养载体

机制创新是科技小院可持续运行的保障。构建科学、高效、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载体,科技小院才能真正成为“育人、育技、育产”的综合性平台。

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完善“产学研用”对接机制。只有不断推动高校科研力量向农业生产一线延伸,才能实现科研课题从“实验室选题”到“田间问题导向”的转变。应以“科研进田间、问题进课堂”的方式,让农业专业研究生掌握前沿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农村实际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系统调研与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实践任务,实现“产学研用”精准对接。二是以村集体为依托,科学布局科技小院建设。科技小院的建设应以村集体为依托,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企业提供产业链延展,农户参与需求反馈,共同制定实施规划。将小院建设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实现政策、资源、任务同步对接。鼓励小院与村民共谋发展,营造科技人员“住在村、干在地”的工作生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大局。通过培育本土科技骨干和乡土人才,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多方力量高效协同。依托科技小院平台,聚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单位资源,选择契合地方特点的发展路径,构建协同共赢的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效率和推广力度。制定科技小院建设与管理的统一标准,明确职能定位、运行机制、人员构成、成果转化方式等内容,保障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横向复制和稳定运行。强化对科技小院驻村人员的服务支持和工作保障,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和归属感。

壮大实践型人才队伍,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科技小院建设应以实践为核心,以“扎根基层”为特点,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适宜的场景和成长平台。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三农”情怀。通过在科技小院开展“沉浸式”育人实践,如“三下乡”“驻村调研”“科技支农”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中了解农村、热爱农业。注重精神文化引领,弘扬“曲周精神”“红旗渠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劳动实践、科技服务、驻村调研等活动,使其能真切感知乡村生活,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拓宽基层实践渠道,增强人才服务动能。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设岗机制,鼓励研究生在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攻关中选择基层一线作为主战场。完善基层工作激励机制,给予职称评定、成果奖励、项目支持等政策倾斜,形成“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生态。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维度能力提升。在培养目标上,从“学术型”向“复合型、应用型”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交叉学科与实用技术训练;在实践方式上,推动“课题+项目+基地”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成长为“技术传播者、农村发展推动者和农业产业组织者”。四是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科技小院的科研项目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引导其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绿色防控、数字农业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实现成果可转化、可复制、可推广。通过成果转化平台、农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推动小院从“服务农业”向“引领产业”升级。

完善培养配套服务机制,加强多方力量协同

科技小院能否持续运行、不断壮大,关键在于制度保障与协同机制是否健全。应从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多层面入手,构建服务全链条、协作高效能的配套体系。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人才成长路径。建立以职业导向为核心的农业专业硕士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机制。重点支持中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科技小院建设,扩大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并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形成梯次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二是强化财政保障与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小院的场地建设、设备购置、项目运行与人员生活保障。确保每一个小院“有田地可试、有资金可用、有设备可使、有成果可出”,形成“拎包入住”的落地模式。三是构建多元合作平台,形成共建共享局面。科技小院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合作,应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科技小院建设,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技术推广协作联盟”,通过共建项目、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益最大化。四是建立全流程督查与评估机制。健全小院运行监督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过程监管,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实行“督查+调研+服务”的联动模式,确保督查结果可用、问题整改可见、经验做法可推广,不断优化小院运行效能和培养成效。

科技小院作为新时代农业科技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典型模式,已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科技与产业、学生与农民的重要桥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持续强化机制建设、壮大人才队伍、优化服务体系,使科技小院成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坚实平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动力与科技支撑。

文/黄庆华 王浩力 刘倩 文章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黄庆华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王浩力、刘倩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