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奉节县康乐镇:乡村振兴中的“劳务队”创新实践

2025-03-28 08:50:02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王娅萍 王松涛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劳动力资源的有效盘活与利用是关键一环。重庆市奉节县康乐镇以创新的“劳务队”模式,成功激活了农村闲散劳动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基层实践中的一个亮点案例。

3月中旬,正是春茶采摘的关键时节。一批批村民有序进入茶场采茶,为企业解了用工燃眉之急。

“我们立体激活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取得了满意效果。”康乐镇党委书记唐可人介绍,目前,全镇共吸纳劳务人员946人,带动贫困户303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劳动力保障。

春茶采摘现场 康乐镇政府供图

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破解劳动力资源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劳动力底数不清、组织化程度不足、劳务信息不对称、人岗不适配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也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康乐镇也不例外。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该镇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困境。为此,康乐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组建服务队伍、规范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方式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探索出了一条盘活农村闲散劳动资源的新路径。


组建服务队伍:盘清劳动资源库

据了解,康乐镇的改革始于一场全面的劳动力资源摸底行动。镇、村、社三级党员干部组成劳动调查专项小组,以公安户籍人口为基数,结合人力资源信息库、防止返贫监测系统等综合数据,对辖区劳动力情况进行深入走访调研。截至2024年10月,共摸排18岁至60岁劳动力29461人,这一数据为后续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召开院坝会摸清劳动力底数 康乐镇政府供图

摸清底数后,进一步细分劳动力类型,建立了劳动监测台账。台账将劳动力分为技能劳动力、普通劳动力、弱劳动力等三个类型,并设置外出务工、在家待业两个标签,同时备注务工意愿。这种精细化的分类管理,使得劳动力资源的储备情况一目了然,解决了以往劳动力资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目前,全镇17个村(社区)均建立了劳动力监测台账,共摸排出在家待业闲散劳动力1928人,其中技能型劳动力251人。

在精准掌握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党支部主导、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参与”的“1+1+N”模式,组建了18支乡村振兴劳务队,包括1支镇级劳务队和17支村级劳务队。规模较大的6支村级劳务队由村集体经济牵头成立劳务公司,实现了劳务输出从零散式向组织化的转变。

规范管理制度:提升服务稳定性

为确保劳务队的规范运行,制定了《康乐镇劳务服务队管理办法》,明确了劳务队的工作机制、组织架构、队员组成、权利和义务以及收入分成等核心内容。办法规定,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担任队长,选举1至3名党员模范、技术工匠担任副队长,形成了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格局。同时,规定务工者按照年收入的5%缴纳管理费用,劳务队则提供岗位推介、保险购买、农技培训等保障服务,为规范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制度的落实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康乐镇依托镇村劳务队,采取村居委会成员兼任、社会化招募等方式,聘请了一批专职经纪人。这些经纪人经过梯次培训计划,取得资格后担任劳务队专职管理人员。全镇累计培育劳务经纪人36人,其中稳定工作3年以上的有17人。他们的专业管理和服务,确保了队伍人员的稳定和管理服务的长效性。

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培训 康乐镇政府供图

康乐镇深知,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此,他们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岗位需求,制定了年度技能培训计划。邀请县农委技术骨干、技校老师、本地种植能手等实地授课,采取“送课到村”“就地就近培训”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脐橙栽培、农机操作、白茶采摘等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法规法纪、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引导,推动传统农民向有组织、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工人转变。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轮,“送课下乡”2次,覆盖劳务人员3000余人次。

创新服务方式:畅通劳务双向道

为解决劳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康乐镇建立了劳务经纪人常态化对接企业制度。劳务经纪人实时收集用工需求,动态发布招聘信息,为务工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择业选岗空间。今年以来,共发布用工需求18期,提供岗位300余个。

康乐镇与10余家涉农重点企业、13余户种植大户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劳动力监测台账,对劳动力进行分类别、分岗位、分技能的针对性匹配,并通过线上集中面试、线下招聘互选、限期实地试岗等方式,助推人岗适配。2024年,镇村两级劳务队向火电厂、垃圾电厂等企业输送保安、机修、电工等技术人员227人,为万峰茶叶、继葵农业等企业提供劳务用工8000余人次,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

脐橙采摘阶段性用工环节,劳务队有效解决用工荒难题 康乐镇政府供图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用工荒是农业企业和大户面临的难题。康乐镇的劳务队通过定向提供农业服务,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农业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大户等主体在需要临时性、阶段性工人时,可向镇级劳务队提交用工订单,镇级劳务队机动派单,由村级劳务队组织成员履行订单。在农忙季节,人均增收可达5000元/月。例如,铁佛村占彬劳务公司主要从事测土配方施肥、果树修剪采摘等社会化服务,全村80%的农户选择由劳务队统一“半托管”服务,亩均降低生产成本20%左右,极大提升了脐橙种植效益。木耳村产业大户罗贤德成立的翟胜岚劳务公司,招募劳动力120人,主要从事茶叶采摘、苗圃栽培等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每年3至5月的季节性用工荒难题。

成效与启示:乡村振兴的“康乐模式”

康乐镇的“劳务队”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以来,全镇社会化服务创收752万元,劳务队人均务工增收9800元。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闲散劳动资源,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康乐镇的实践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乡村振兴需要精准掌握劳动力资源,通过摸底调查和分类管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其次,规范管理制度是确保劳务队稳定运行的关键,明确的制度和专业的管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再次,创新服务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劳务信息不对称和人岗不适配的问题,通过动态发布岗位信息、开展长期劳务合作和定向提供农业服务,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提升劳动力素质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通过分类技能培训,推动传统农民向职业工人转变,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

康乐镇的“劳务队”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它以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成功激活了农村闲散劳动资源,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为康乐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文 王娅萍 王松涛 审核 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