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绿色循环农业”串出“致富链”

2025-03-17 17:26:2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无腊不成冬,无腊不成年。说起重庆美食,城口老腊肉作为被重庆人民赋予年味象征意义的经典土特产,当之无愧。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城口县高燕镇星光村的重庆市城口县挚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猪舍呈现在记者眼前。在腊肉加工厂里,村民们忙着腌制、熏制腊肉,浓郁的年味在烟火升腾间弥漫开来,现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很难想象,这个曾经偏远贫困的山村,近年来在一位“90后”新农人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粮食酿酒、酒糟喂猪、喂鸡,猪粪再种中药材”的绿色循环农业之路,不仅盘活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们鼓起了腰包,日子越来越红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90年,胡晓猛出生在星光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没什么文化,一辈子守着几亩田地,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日子简单而清苦。

人穷志不穷。虽然家境贫寒,但胡晓猛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毅力和智慧,面对生活的艰辛,他没有抱怨和退缩,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8年,高考失利的胡晓猛没有复读,他选择扛起生活的重担,早早步入社会打工。“我一开始去了福建,跟人在建筑行业干了两年,都是干杂活,一个月几乎没有休息,最高工资到手也就一千多元。”胡晓猛回忆道,由于不适应福建的饮食,2010年他回到了家乡星光村。

这一年,星光村委班子正面临换届,村委会班子缺一位文书来完成村级的会议记录和档案资料的整理。得知消息的胡晓猛毅然决定留在村里,成为一名村委会基层干部,为村民们做好服务。

胡晓猛眼明手快,认真仔细,在干文书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没出过差错,这让村委会领导更加肯定了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工作能力。不仅如此,平时在村里他踏实肯干、乐于助人,也让他赢得了更多信任。2013年,胡晓猛当选为星光村村主任,2019年,他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协助村支部书记全面管理村务工作。

同年,城口县开始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星光村也成立了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镇星光村股份经济联合社。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胡晓猛深知,土地是农民一辈子的依靠,乡村若是没有产业支撑,农民靠什么获得收入?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乡亲父老们致富,必须因地制宜,在星光村发展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生猪养殖、腊肉加工

星光村位于城口县西北方向,属大巴山腹地,是“大巴山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由于之前林地未能集中连片经营,导致林地多年撂荒,利用率极低,经济效益也不高,村里常年外出务工群众达500人左右。

胡晓猛为寻找合适的产业和开拓经营思路,多次在城口县农业村委的推荐下,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还前往四川、浙江等地进行调研和考察。他发现村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还有城口老腊肉这个响当当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于是决定利用村里丰富的林地资源,带头在村里养起生猪和山地鸡。2020年9月,他注册成立重庆市城口县挚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以30万元入股,他自己出资130万元,建造起标准化的生猪养殖场。2021年,在城口县农业农村委专家的指导下,胡晓猛引进20头”长白“母猪种猪和3000只跑山鸡,还种植了10余亩红薯、玉米等作物。

“我们采用‘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把过去零散的农户团结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做成过去农户单打独斗做不成的事。”胡晓猛介绍,在发展绿色种养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酒糟用来喂猪,猪场里产生的粪便,经过发酵后变成有机肥,用来种植牧草和玉米,玉米成熟后便可酿酒,而吸收了猪粪养分的牧草和玉米秸秆生长得十分茂盛,又用于饲喂生猪和跑山鸡,以满足猪、鸡对青饲料的需求,提升生猪和跑山鸡的品质。

“山中多苞谷之家,取苞谷煮酒,其糟喂猪”,这是城口酿酒业的真实写照。在当地农村,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的习惯,以玉米为原料,通过煮、焖、蒸、酵、馏等工艺酿制出清香型苞谷酒,成为逢佳节赠送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刚开始也是怕投资太多,风险高。毕竟那个时候受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影响,生猪市场行情低迷,鲜肉价格只有14元/千克。我们就利用20头母猪发展了150头商品猪,用酒糟和玉米、红苕、萝卜等作为青贮饲料,喂出来的粮食猪不仅肉质比饲料猪更鲜嫩,口感更细腻,而且成本比精饲料每千克少1元。”胡晓猛说。

凭借着星光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绿色循环农业的优势,2021年公司效益显著,总销售额达到了160万元。“第一年我们做了2500千克腊肉,刚上市就销售一空,平均价格为70元/千克。跑山鸡卖了2800多只,零售价在60~70元/千克, 还酿制了5000千克包谷酒,销售价格在14~20元/千克。”在现场,胡晓猛给记者算起了账。

绿色循环农业让胡晓猛尝到了甜头后,他下决心要不断扩大种养规模。目前,公司生猪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380头,山地鸡6000只左右,年加工粮食白酒17500千克,年加工腊肉17500千克左右,实现净收入50余万元。

“绿色循环农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带动乡邻共富

“去年,我们建了100平方米的传统腊肉炕房和50平方米的专业冻库,用150头粮食猪加工腊肉15000千克,销售额达到70万元。200头商品猪卖了40多万元。最近我这边都有不少腊肉订单在排队,销售方面是没问题的。”胡晓猛表示,自从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后,村集体通过资金入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左右。

在参加2023年的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中,胡晓猛了解到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做法,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而且有助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也能拓展绿色循环农业的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发现让他豁然开朗:发展中药材产业前景无限!

“2023年,我们创建了500亩高含量箭叶淫羊藿GAP示范种植基地;2024年,新栽植高含量箭叶淫羊藿400亩,基本已经实现了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连片化发展。”在星光村箭叶淫羊藿基地,胡晓猛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绿色循环农业不仅壮大了星光村村集体经济,也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他们致富增收。据了解,胡晓猛累计带领全村35户农户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如林下养殖山地鸡、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养殖跑山猪等),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他还常年为周边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公司年人工支出达到26万元。

村民朱怀祥今年52岁,是一名智力弱残人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弟弟长期在家照料其日常生活,这导致弟弟无法外出务工,生活来源难以维持。2021年年初,公司生猪养殖场和山地鸡圈舍需要清洁工人1名,胡晓猛考虑到朱怀祥兄弟二人生活困难,便动员朱怀祥到基地务工。如今,他每个月的收入有1300元。

“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比以前好多了,我能在自己家门口赚到钱,还能照顾我哥,我们俩一年打工能赚4万元,不比在外面赚得少,感觉挺舒心的。”朱怀祥的弟弟乐呵呵地说。

“下一步,我要继续扩大种养规模,进一步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完善产业链,建立村级养猪专业合作社,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实现产销结合,让更多人品尝到美味的城口腊肉。”胡晓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记者 蔡鸽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曾艳 易明淦

重庆市城口县挚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胡晓猛

咨询电话:13594434266

发布于《农家科技》2025年第二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