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巫溪县西北角的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是4A级景区,也是不少重庆人盛夏首选的避暑圣地,这里以其独特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而著称。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感受到自然森林的清新空气,还能品尝到海拔1800米高山上生长出来的有机蔬菜,体验美好的田园牧歌生活。高山有机蔬菜也成为当地一张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的靓丽名片。
在红池坝高山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背后,有一群新农人几十年如一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将大山深处的生态蔬菜带到人们的餐桌上。余永清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扎根大山种植高山蔬菜
在农村,家里有三个儿子意味着生活压力大,经济紧张。作为家里的老大,余永清早早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小学毕业后他就辍学了。
“我12岁就跟着父母养牛、养羊,供两个弟弟上学,补贴家用。脑海里最多的场景就是白天放牛、放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有时候也在想日子什么时候能好起来。”提起儿时的经历,余永清潸然泪下。
1996年,20岁的余永清看到村里有人大规模种植包菜销往城里,他和父母商量后便承包了20亩土地,经人介绍引进老牌包菜品种“京丰1号”,开启了他的“种菜路”。
一开始,由于缺乏技术,余永清没有给包菜施足有机肥,导致包菜长势不佳。等到成熟期,没有客商愿意收购,很多蔬菜无奈只能拿来喂牛、喂羊。1999年,余永清在种菜过程中结识了在云阳、开州、巫山种菜的同行,便向他们请教、学习,逐渐积累了经验。
“跟大家学习后才发现,原来要把土地养肥,要重视有机肥和底肥的施用,把土地养成‘黑土地’才能种出好菜。”余永清除了在施肥管理上、病虫害防治方面重新调整策略后,也听取了同行的建议,引进最新培育的高产包菜品种“寒神”和“西园”,分别种植了50亩。此外,为了提高生产效益,他还利用蔬菜行间的空隙种植了云木香、川贝、柳西等中药材。
在高山地区,很多村民有用牛羊粪培肥土壤,并在上面种菜、种粮食的传统。在红池坝的山里人家,每家每户都还养牛羊,少的两三只,多的上百只。家家户户都爱用草料和尾菜来喂养牛羊,又将牛羊的粪便还田,培肥土壤。余永清的蔬菜基地种植方式也沿用了这种习惯,除了自己养殖的牛羊外,还每年到附近农户家里以每立方米120元的价格收购牛羊粪便。而且每到基地处理尾菜时节,他都会把自家和附近农户的牛羊一起赶到菜地里吃尾菜,上千亩菜地里全是牛羊,场面颇为壮观。
“施用牛羊粪的土地肥力好,通透性好,病虫害也少。”余永清说,除了施用绿色农家肥,防治病虫害也采用的是绿色防控方式,不使用农药。因为高山环境下蔬菜本来病虫害就少,即使有,杀虫灯、粘虫板等就能解决了。
据余永清介绍,由于基地一直坚持这种绿色种植和防控技术,早在2012年,基地生产的蔬菜就通过了有机认证。每年,国家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相关单位也会前来抽查、检测,但都未出现不合格的情况。
记者从巫溪县农业农村委专家处了解到,“寒神”和“西园”甘蓝叶色浓绿,呈高扁球形。整齐度佳,产量高,田间在圃性好,采收期长,有利上市;“丰园913”属于脆甘蓝品种,颜色翠绿,呈扁圆球形,耐储运,商品性好,是市场畅销品种。
红池坝海拔1800米,昼夜温差大,优越的气候条件为高山反季蔬菜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以甘蓝为例,在中低海拔地区,一般要生长120天才成熟,而在高山地区,只需要80天;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雨水充足,蔬菜色泽好,吃起来也特别脆嫩。正常来说,每年4月份播种,8月份就能成熟上市,11月就能售完。
在掌握了“种植经”后,余永清种植的包菜产量最高达到了7000千克/亩,但客商给出的批发价仅有0.5元/千克,一年到头盈利依然微薄。为了卖个好价钱、增加效益,余永清决定自找销路。“山高路远,我开车要24小时才能到重庆,车子经常在路上出现故障,就这么来回跑了两年多。”由于蔬菜产量不错,品质又好,余永清告诉记者,2002年起他将蔬菜拉到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销售,效益有了明显增加,他的蔬菜受到了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商贩的喜爱和欢迎,有的客商与他合作长达10年以上。
2013年,在蔬菜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余永清决定扩大规模,和几个朋友一起合伙做大做强高山反季蔬菜产业。他告诉记者,他和三位朋友合伙成立了巫溪清诚农业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自己主要负责生产管理。
从300亩地,到500亩、800亩……进而发展到超过1000亩,成立蔬菜合作社。在发展蔬菜产业上他靠种植有机高山蔬菜,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2016年,余永清的公司仅蔬菜收入就有800多万元。2020年受市场行情影响,蔬菜总收入达到600万元。
走农旅融合发展路线,带动乡邻致富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红池坝镇“一横一纵”旅游干线全线贯通,为该镇走深走实农旅融合发展打通了一条“黄金通道”。游客从红池坝镇到红池坝景区仅需30分钟,车程缩短了近1个小时,红池坝镇由原来离巫溪县城最远的乡镇,变成红池坝景区的西大门。
由于红池坝镇3A级景区红池云乡与红池坝4A级景区环线相连,每年旅游黄金周,来自重庆主城及万州、云阳、开州等周边区县的游客蜂拥而至,红池云乡3A级景每天接待人数达6000余人,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发展旅游致富的希望。
2022年,余永清种植蔬菜的部分土地租赁协议到期。看着不少村民开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实现致富增收,余永清也思考着如何转型,打破单一种植蔬菜的模式。
为了拓宽视野,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他多次在巫溪县农业农村委的推荐下,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2022年在一次培训过程中,他了解到各地在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于是决定转型,利用红池坝社区的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和生态民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
说干就干,2022年,余永清在红池坝森林公园附近投资300多万元打造了集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乐和农庄”,2023年7—9月旅游旺季,余永清的民宿几乎每天“爆满”,很多来避暑的游客连续住宿2个月。
“现在一共有22个房间,旅游旺季还需要提前预定,来晚了就没有空房.餐厅能容纳50人就餐,蔬菜都是自己基地里新鲜采摘的,主打健康、安全。夏天三个月光靠住宿和生态餐厅,收入就能达到40多万元。”余永清笑着说。
虽然靠深耕农业多年走上了致富路,但余永清从未忘记带动周围的父老乡亲们致富,一直默默地帮扶着周边的困难群众。在余永清的蔬菜基地和生态餐厅,每到农忙时节或旅游旺季,都需要用工上百人。这里面有一年到头在基地干活靠拿固定工资养家糊口的;也有利用空闲时间打短工、领日薪赚零用钱的。
“在家待一天,还没有钱;在这里干一天活,可以挣到120元。如果是固定工,一个月收入有4000元呢,跟城里打工差不多,还可以顾到家,很安逸。”正在餐厅忙碌的一位村民说。
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大山,余永清把“青山”变成了“金山”。谈及未来,他表示要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土地认养、研学体验、果蔬采摘等服务,传承农耕文化,同时也为红池坝农文旅融合发展汇聚人气,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记者 蔡鸽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竞月
巫溪县聚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余永清咨询电话:19922055277
发布于《农家科技》202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