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市嘉陵教育矫治所:“三访”解难护稳定 暖心护蕾促戒治

2025-02-11 16:10:26  来源:新闻网

重庆市嘉陵教育矫治所:“三访”解难护稳定 暖心护蕾促戒治

2025年1月5日,重庆市嘉陵教育矫治所三大队有序组织戒毒人员开展亲情电话。李某:“儿子,你怎么这个时候还没吃饭?”儿子:“叔叔和婶婶又吵架了,没人给我做饭。” “婶婶不喜欢我在她家,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呀!”李某:“儿子,我……”戒毒人员李某握着话筒情绪激动,泪流满面:“我该怎么办?我儿子怎么办呀?”李某此刻哭得像一个无助的孩子。原来李某今年62 岁,住铜梁区虎峰镇,家中有一名14岁的儿子,其妻子在孩子 1 岁的时候就离开断了联系,孩子由李某独自抚养。2024年12月,李某因多次吸毒,被送强制隔离戒毒,其儿子因未成年,无法独自生活,平日在学校住读,周末和节假日只能到督叔叔或亲戚朋友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了解情况后,大队及时开展“三访”帮助李某解决实际困难。

访学校 关心守护

李某虽然长期吸毒,但对孩子还是非常的疼爱,其儿子小李在父亲的独自抚养下长大,仍品学兼优,目前读初二,成绩优异。大队民警来到李某儿子学校后,没有直接去找孩子,而是向孩子班主任老师介绍了孩子父亲的情况,希望学校能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同时能多关注、关心和关爱孩子,有情况及时和场所民警联系,做好校所联动,为戒毒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表示一定加强对小李的关爱,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并帮助孩子申请困难助学金!临走前,民警在小李的饭卡上充上了1个月的生活费,让老师委婉表达是爸爸让人充的,一份小小的关爱,希望让孩子感受到被守护的温暖。

访社区 真情帮扶

戒毒人员的孩子常常会因为父母的吸毒行为而感到羞愧,他们无法得到安全感,从而导致出现自卑、孤僻、焦躁等情绪。学校住校中有老师的关心,但回家后的“空窗期”,孩子无人管教,缺乏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容易出现叛逆或其他不良行为。民警在社区走访时和李某所在社区工作人员都有此共识。“周末放假就到我家来吧,我家小子也读初二,俩孩子也有个伴!”社区书记万书记了解李某的家庭情况后,十分关心,暖心提出让孩子周末放假去他家的想法。民警同李某儿子沟通后,孩子接受了这份善意,愿意每周末放假到万书记家,俩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总于有了家的安全感。戒毒人员李某得知情况后,非常感谢场所民警和社区领导的帮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场所和社区的双向发力和配合下,既有利于了戒毒人员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效消除了戒毒人员的后顾之忧,帮助其安心戒毒。

访家庭 重建监护

吸毒人员的生活容易给其子女身心健康和行为养成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戒毒人员李某年龄已大,且因为长期吸毒,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差,对小李的监护能力已是“有心无力”。但因为李某长期吸毒,其家人也对其绝望,断绝了关系,因此李某弟弟的妻子非常反感李某,不愿意接受和照顾李某的儿子。通过李某和李某弟弟给出的线索,民警多方寻找,终于联系到了小李的亲生母亲,虽多年未联系,在民警耐性劝导下,妈妈接回了儿子,承担起监护责任。1月22日在中国传统的全家团圆欢聚的春节前,李某儿子在妈妈的陪伴下,来所探望了爸爸,虽然隔着厚厚的玻璃,但这是他记忆中第一次和父母的团圆相聚,李某再次泪水涟涟,充满感动,更深深懊悔。

秉承“帮教一人,挽救一家,平安一方”的宗旨,重庆市嘉陵教育矫治所积极与社会相关部门一起用关爱的“大手 ”牵起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无助的“小手”,再用孩子信心的“小手”拉起吸毒父亲回归的“大手”,有效做到精准帮扶、解困到位,并以此传递正能量,持续为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打造起一条有温度、有力度的爱心帮扶链条。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