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道别2024,奔赴2025。
一年来,重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交出了一份质量高、成色足的“高分答卷”。
加码对外开放,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唱好“双城记”,成渝CP越来越甜;壮大“产业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持续提升;建设美丽重庆,生态越来越美;民生举措频出,“烟火气”越来越浓;吸引青年来渝留渝,“青和力 ”越来越足……
今起,上游新闻推出《2024重庆城市年报》系列报道,讲述新重庆建设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关键词:青和力
人物: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 罗郑
地点:重庆大学
12月12日,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决赛正在重庆大学如火如荼地举行,比赛现场,全国700余名优秀研究生正在同台竞技,争夺冠亚季军的归属。
与此同时,华为、京东方、赛力斯、长安、宁德时代、中冶赛迪、中移物联网等40余家重庆或在渝企业也在赛场“隔壁”支起了招聘摊位,向前来参赛的所有选手抛去橄榄枝。
看到了赛事手册上招聘会的信息,江苏科技大学参赛选手李秀和队友们在比赛结束后,来到了招聘会现场。李秀目前正在江苏科技大学攻读船舶海洋专业博士,两名队友一人同在攻读博士,一人在攻读硕士。
“第一次来到重庆,也是第一次在其他学校参与招聘会,重庆企业真的是诚意满满!”李秀感慨地说,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重庆,但短短两天就已经喜欢上这座城市。“我想多了解一下,如果有机会可以留在重庆工作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
而在比赛中凭借“液态金属柔性传感器及其在深部地下空间监测中的应用”项目夺得大赛亚军的重庆大学团队队长罗郑,对未来能够留在重庆工作这件事,充满了期待。
罗郑是四川人,目前正在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他们团队设计的液态金属柔性复合材料能够更好应对深部地下空间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解决刚性传感器暴露的量程受限、易疲劳损坏等问题。团队还基于该材料首次开发了柔性土压力传感器,搭建了无线数据采集及监测预警平台。产品成功应用于重庆市铁峰山、晏家山隧道工程、川藏铁路、乌东德水电站、四川沿江高速等工程项目,可长期监测围岩压力,保障了工程施工及运营安全。
“我认真了解过重庆对于人才方面的政策,非常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留在重庆工作!”罗郑说,他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重庆大学长江学长周小平团队中,继续做液态金属柔性传感器研究,解决重大柔性传感器制造难题。
罗郑说,团队在重庆做液态金属柔性传感器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具备完善的实验条件,重庆是他心中最为理想的去处。在这几年的学习工作中,他从科研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在工作中产生的多巴胺是让他保持科研热情的重要原因。
12月18日举行的2024重庆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上,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30余个国家的1600余位青年学者线上线下参会。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学科特色、人才引育政策等情况做详细介绍,向青年学者们抛出“橄榄枝”。
2024年以来,重庆医科大学新增国家级人才12人,重庆市人才计划入选者23人。学校出台“人才政策十条”,首次设立校院联合引才专项基金和人才引进“伯乐奖”。近5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6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80%为40岁以下中青年骨干。
吸引人才来渝,留住在渝人才。自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行动计划启动以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截至10月底,累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32.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其中,市外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就业创业6.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重庆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数说>>
根据《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24—2027年)》计划,2025—2027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年均40万人以上,其中市外来渝年均6万人以上。4年累计促进150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努力让重庆成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西部就业创业的首选之城。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