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江河系长江左岸一级支流,与支流跳蹬河、玉屏河在永川城区交汇形成“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永川因此而得名,被称为永川人民的母亲河。但其“水量”“水质”曾因无法承载城镇的高速发展,水环境的一度恶化,“三河汇碧”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表。自河长制推行以来,由永川区委书记担任河长,区生态环境局为流域牵头部门,全面推动临江河幸福河湖建设。通过前期“精准施策”治污、中期“系统治理”提质、长期“创新管护”巩固,三步发力,推动临江河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蝶变跃升,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新画卷,“三河汇碧”再现“几弘碧水穿城过”的昔日景象。
【关键词】河长制 临江河 幸福河 系统治理 长效管护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重要部署,发出了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临江河是浅丘型地区源头性中小河流的代表,枯水期来水少,集污面大,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永川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的部署要求,围绕“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总体思路,锚定“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智慧水管理”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临江河幸福河湖建设路径,为中小型浅丘型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宝贵的先行先试经验。
一、背景情况
临江河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永川区宝峰镇,至重庆市江津区朱杨镇汇入长江,河长106公里,流域面积730平方公里,其中永川境内河长88公里,流域面积655 平方公里。永川区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630立方米,约为重庆市的1/3、全国的1/4,水资源紧缺问题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水量急剧上升,加之管网缺失、污水直排等影响,临江河的水量和水质已无法承载沿岸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环境质量一度恶化。沿岸居民口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上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鱼虾绝代,2000年代已是黑臭难耐”,临江河逐渐成为沿岸居民的“心病”“痛点”。黑臭问题突出、“三河汇碧”美景不在,临江河治理已刻不容缓。
2017年至2021年,永川区把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以河长制为抓手,由区委书记担任区河长,全面打响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显著改善流域水环境,让临江河蝶变新生。2022年,临江河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聚焦系统治理、管护提升和流域发展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对临江河流域面貌进一步提档升级,将其建设成造福永川人民的幸福河。
二、主要做法
第一步:精准施策,昔日“黑臭水体”成今日“碧波清流”
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聚焦“地上地下、水上岸上”,对流域进行全面体检,查清各类污染源;围绕“转型发展、通报整改、行政处罚、依法关停”的思路,先后开展养殖业、工业企业、食品小作坊、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城镇排水、千沟万塘7个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整治流域各类污染源超3万余处,新建城乡污水管网380多公里,维修和改造城区原有管网72公里,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站)70余座;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专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治理”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与9家环保、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研究,研发丘陵山区流域面源污染“测、溯、算、治、管”全链条防控技术,提升临江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能力。通过查清源头、精准施策,曾经黑臭难耐的临江河水质实现稳步提升,城区黑臭水体已彻底消除,重要断面河流水质由劣V类提升到Ⅲ类,水生环境逐渐恢复。
第二步:系统治理,昔日发展“瓶颈”成今日发展“动力”
一是夯实水安全基础。全流域建成103公里堤防护岸、44座中小型水库水雨情监测、15处河道水位及流量监测、1套无人巡河系统设备,及核心城区水旱灾害预报模型、水旱灾害风险评估评价以及核心区洪水风险图分析模型等信息管理平台,防洪达标率提升20%;实施松溉长江提水及龙门溪、小安溪、九龙河至临江河水系连通工程,年调水量可达4000余万立方米,建成3套工情信息采集和调水流量监测站点、水质监测站25处,开发城区水质水量耦合调度模型,优化全区水资源调度和水质水量调配体系,切实保障75万永川人饮用水、38.7万亩土地农用水、328家企业用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临江河生态鱼鳞堰
二是描绘水生态画卷。建成临江河数字孪生小流域,实现河库水系连通工程、松溉长江提水工程科学调度,通过多源互补、互济互通,生态补水量可达2180万立方米/年,通过“引水”保障生态和景观用水;将传统堰坝改造成多功能景观堰坝,利用微动力使堰前水体回流,通过“活水”增强水动力和自净能力;结合岸线特点,将生态缓冲带、立体湿地、潜(表)流湿地、生态浮岛、点源污水处理技术有机组合,建成生态湿地78万平方米,通过生态“净水”,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流健康评价中,临江河水生动植物达到丰富等级,已成为生态健康、岸绿景美的河流。
临江河芭江竹语段
三是增添幸福底色。与“城市田园”相融合,为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探索“田园+生态缓冲带”河岸带修复模式,建成芭江竹语、临江广场、梳妆台广场等示范河段,实现土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共生”,山水田园诗意“共享”,群众“共育”,开创了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与文化传承相融合,打造以竹溪夜雨、三河汇碧、仙龙飞渡、治水故事为主题的滨水文化驿站,依托临江河水文化展示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治水内涵,出版《临江河幸福河》书籍、临江河幸福河文化宣传图册,大力弘扬优秀水文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植草沟、渗透渠、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拦截消纳净化处理,为产业发展拓展生态空间,助力产业绿色发展;依托临江河流域日益优质的河库资源,发展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柑橘等特色产业,开发黄瓜山、十里荷香等乡村旅游,带动流域内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产业结构升级(2022年,临江河流域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产值达1361.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
第三步:创新管护,昔日城市“痛点”成今日城市“名片”
一是精细化巡查管护体系。创新“河长制+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智慧河长”系统,数字化、流程化“巡查-上报-核实-交办-整改-反馈-考核”管理机制,打通河库管护“最后一公里”。
二是一体化联合管理体系。推行“周督查、月评比、季通报、年考核”,压实行业及属地监管责任;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镇街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签订跨界河流合作协议书,促进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合力共治。
三是立体化监督管理体系。发挥河库警长和检察长力量,健全案件移送及联席会议等机制,实现水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检察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推进社会监督员、“一河段一委员”常态化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不断强化河库社会监管力量,为建设幸福河湖凝心聚力。
临江河畔三河汇碧新貌
三、经验启示
(一)河长制护航,机制创新,是幸福河湖建设的“基础保障”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为江河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路径指引和具体抓手。地方要结合实际,从人员资金保障、资源整合、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探索提升河长制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永川区在原三级河长基础上推行“河段长制”,区级、部门河段长充当“领头雁”,全面构建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引领,以河长制责任部门为责任主体的河湖管理保护体系;并以“智慧河长”平台为载体,创新探索“河长制+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组建覆盖全域的河库网格专管员队伍,推动河湖“治、管、护”高质高效,全力做好水文章,为建设幸福河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站位推动,多方发力,是幸福河湖建设的“坚强动力”
建设幸福河湖,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就需要全面发动、全域展开、全员参与。永川区委、区政府以铁腕治水的决心,由区委书记担任临江河区河长,统筹调度流域系统治理工作,凝聚各部门合力,聚焦陆上水上、地表地下,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管理建设,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度,构建全民 “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以幸福河建设带动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让永川区成为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安居乐业之地。
(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是幸福河湖建设的“内涵”和“使命”
建设幸福河湖,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要不断丰富治水的内涵、载体,将其融入城市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总体进程中,逐步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文品位,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两山”转化新通道。永川区深入挖掘河湖社会服务功能,依托河湖优质水资源、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推动和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产业链,将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转化为深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点,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金”“含新”“含绿”量。
文/周宝佳 聂雪梅 刘佳佳 冉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