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财政收入已超20万亿元、支出近24万亿元——今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收支数据显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有力保障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更加雄厚。适应经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财政积极履行职能,分好用好“蛋糕”,宏观调控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蛋糕”日益做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2013年的约12.9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20.4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做大财政“蛋糕”的重要支撑。
“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万亿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何代欣说。受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去年财政收入增幅一度回落。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恢复回稳,全年相关税种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苗家小镇青年之家“六点小课堂”,孩子们参与兴趣活动(2022年5月5日摄)。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团县委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苗家小镇、苗美社区开设青年之家“六点小课堂”,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为这里的青少年开展功课辅导、自护教育、科技小课堂等活动。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达200131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168420亿元,同比增长10.2%。总的看,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与今年以来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相适应。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日照兴业汽配公司戴姆勒卡车纵梁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生产卡车纵梁(2023年10月26日摄)。今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实施工业倍增“头号工程”,做好扩大财政支持规模、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等服务保障,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1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从2013年的约1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26.1万亿元。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政“真金白银”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10.06万亿元,规模创下近年新高。
河北省平乡县寻召村村医在“幸福小院”内为老人们量血压(2023年4月20日摄)。近年来,河北省平乡县利用农村闲置院落,按照“就近集中、邻里互助、抱团养老”的模式,采取社会捐助、乡村筹集、县财政补助等形式,先后打造出300余个“幸福小院”。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238462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5.7%、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9%、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5.8%。
10年来,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较好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税收收入占我国GDP比重从2018年的17%左右已下降至2022年的13.8%;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
在贵州省雷山县龙头街道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和游客在苗年活动中跳芦笙舞(2020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雄厚的财政实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复杂变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和重要抓手。”何代欣说。
今年以来,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聚焦经营主体,减负担、稳预期;聚焦扩大内需,稳投资、促消费;聚焦创新引领,强动能、优结构;聚焦民生保障,兜底线、增福祉。中央财政还在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补齐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短板,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陕西西咸新区沣河两岸景色(2023年10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陕西西咸新区实施沣河综合治理工程,治污、净水、增绿等多措并举,利用河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节点,形成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管理长效”的河湖景象。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将适度加大财政支出规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更加注重激励地方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提质增效,将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加强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着力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小学,北京建工机施集团的施工人员在抢建供学校与外界通行的新桥梁(2023年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大势不变,将为财政收支运行提供重要支撑。运行平稳、可持续的财政,也将护航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