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记者 方向)近年来,喜欢垂钓的人,不乏通过新闻、视频等传播渠道,发现长江鲟、岩原鲤、胭脂鱼、圆口铜鱼等珍稀特有国家级鱼类,频繁出现在长江的信息。这也间接证明了自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展以来,长江上游(重庆段)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已初显成效。为何短短几年,长江上游渔业生态会复苏如此之快,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一探究竟。
这间水产研究所实则位于万州区大周镇长江双河口的支流汇口处,是由几艘趸船和水下网箱搭建而成,上下需乘船抵达。此地也被冠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值放流站野化驯养基地”的名号,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授牌的繁育基地,常驻工作人员不足8人。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究竟会有怎样的“黑科技”让长江珍稀鱼类驻足于此得以繁衍?基地负责人傅秋明调侃:“我们没有‘黑科技’,大伙都是普通的渔民。”据傅秋明介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主要职责以负责水产养殖技术、鱼类资源保护研究,承担渔业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为主。随着“十年禁渔”计划在全国实施,该研究所的工作重心就放在了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繁殖、野化驯养上。
▲大周基地负责人傅秋明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因为地处长江支流汇口处,水域面积及其宽阔,能避开洪水期是天然的鱼类繁育场。傅秋明说,大周基地是长江珍稀名优鱼类资源保存库,水下放有亲本保种网箱32个约800平方,目前保存着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四川白甲鱼、光唇鱼、圆口铜鱼、中华沙鳅、长鳍吻鮈、华鲮、多鳞白甲鱼、长吻鮠等珍稀名优鱼类36个品种。这些品种都是通过捕捞的形式,将特殊鱼类带到大周基地,再通过仿野生驯化进行繁殖培育,最终将育苗再次投放在不同的水域,实现野生生长目的,为了就是增加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
▲大周基地仿野生繁育的长江鲟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我们会根据不同水域的特殊鱼类进行特殊喂养。”傅秋明告诉记者,以圆口铜鱼为例,喜生活在水流湍急处,进入基地后,我们在水箱里安装人工水柱,保持该附近区域急水流的环境,以达到仿野生环境。
▲长江鲟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傅秋明指着一个不足10平方的网箱,“看,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而这几条位于大周基地的长江鲟已经繁衍了多次鱼苗,且已被投放在适合它们生长的水域。傅秋明说,虽然网箱里的长江鲟只有百斤的样子,但长江鲟最大的可长至一吨,未来一定会出现在长江上游里。
据了解,通过万州区仿野生驯化的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中华倒刺鲃等长江珍稀鱼类的繁育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截至目前,万州水产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增殖放流各类珍稀名特鱼类7000万尾,有效促进了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