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15日电 题:各界人士齐聚郑州共商城市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翟濯
近年来,中国城市信用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和新趋势?下一步,如何发挥信用示范区作用,让信用成为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资源?在14日召开的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就以上话题各抒己见,共商城市信用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在信用建设年报发布环节,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门立群发布了《中国城市信用发展报告2023》。门立群说,城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用探索创新最重要最活跃的平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各级城市总体信用监测水平大幅提升,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现场准入、资质审核等领域信用建设不断加强。”
厚植信用根基、深化信用治理、创新信用应用,信用示范区成为城市信用建设的重要标杆。开幕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介绍了四批次信用示范区创建情况。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130个信用示范区,覆盖25个省份,呈现“地区分布均衡化、覆盖区域下沉化、评审效果直观化”三个新趋势。“未来,信用示范区将着力企业服务、社会管理、区域合作‘三个深度覆盖’,在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方面率先探索突破,助推全国城市信用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吴小雁说。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信用的便利查询、应用与修复,对企业运行发展至关重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家平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强化对大企业失信的惩戒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征信、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高质量发展企业信用服务行业,通过信用建设助力企业发展。
新华社作为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直高度关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务诚信建设。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玉长表示,《2023中国政务诚信建设智库报告》指出,目前政府诚信建设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如新官不理旧账仍时有发生;部分经营主体反映政府失信线索意愿不强;一些地方财力保障不足,影响地方政府履约;依法性和政务公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报告对中国政务诚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十项针对性建议,促进政府服务公信力提升。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区块链、AI等数字技术为识别主体信用水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郑州市副市长李黔淼介绍了郑州市数字信用示范场景“郑好融”和“郑惠企”两个平台建设情况。截至目前,“郑好融”平台已服务用户超82万,解决各类融资需求超2.5万笔,助力企业融资296.2亿元;“郑惠企”平台已发布中央和省、市、区县惠企政策1177条,惠企政策兑现项目203个,汇集180万法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息,已向各经营主体线上推送相关政策2.8万余条,累计兑现资金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