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出国申研,想跨专业怎么办?

2023-11-02 09:37: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启德教育发布《2023中国学生留学白皮书——研究生篇》(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1/4中国学生在留学申请时有跨专业的想法。对学子来说,留学转专业的考量因素有哪些?如何顺利收获心仪专业的录取信?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中国学生和留学领域专业人士。

提前选修课程

刘聆本科在国内高校学习社会学,去年她申请了出国读商业分析专业研究生。从社会学专业到商科专业,刘聆坦言,跨专业读研主要出于就业考虑。“据我了解,金融、经济等商科专业学生在找工作时就业面更广。此外,毕业后我想去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工作,读商业分析专业更契合我的职业规划。”

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考虑以后更好就业”为中国学生选择跨专业申请的首要原因,占比近七成;排名第二的原因为“想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而商科与经济学为跨专业后的主要学科选择,占比约四成,其次为人文社科、理工科。

刘聆分享了自己的申请经验,她说:“为了申请到新专业,我在大学期间选修了公司治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商科专业比较热门,选修相关课程后要力争取得好成绩,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我周围还有同学修读了第二学位,这在跨专业申请时也能体现出学科背景的优势。此外,部分高校提供有先修课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网课、暑校等方式补充新专业知识,完成过渡,这类项目对跨专业申请者较为友好。”

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陈力扬介绍,在美国读本科,不少学生会选修第二专业。“我周围有同学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商科、计算机、数据科学等,同时修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比如艺术、历史、戏剧。这样不仅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读研时想换专业选择面更广。”

提升申请“软实力”

记者了解到,在留学申请中,“软实力”是重要的考查部分。它指学生除院校背景、专业绩点、各类留学考试成绩等“硬件”之外的积累,包括实习、科研竞赛、课外活动、面试表现等个性化经历。对于跨专业申请,多国高校在录取评估中将考查学生的“软实力”放在了重要位置。

刘聆说,实习经历对她的留学申请有许多帮助。“我曾在券商和咨询机构实习,工作内容都和商业数据分析相关。这些经历不仅使我了解了更多行业信息,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还能丰富我的个人简历信息,对意向院校展现我对跨专业做的充分准备,具备诚意。”

“我在本科时有创业失败的经历,但这恰好成为我的加分项。”在美国读研的刘恺辛跨专业申请到了市场营销专业,刘恺辛说:“我在面试时向招生官讲述了自己创办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故事,虽然没有运作成功,但我对衣服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收获。我认为申请时如果有特别的经历,能让人印象深刻,打动对方。”

“实习和项目经历能体现申请学生的软实力,学校通过此类经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专业学习能力、对行业的理解等。”托普仕国际教育业务总监李开会介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升软实力的途径各不相同。申请商科的常见途径有参加商业运营比赛、实习等,而理工科需要学生多参加科研项目、尝试发表论文,项目质量高低、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会拉开竞争学生间的差距。”

考虑交叉学科

近年来,交叉学科专业正受到越来越多转专业学生的关注。交叉学科指2个或多个不同专业交融,比如计算机金融、生物统计、文化产业管理等。交叉学科往往对学生的本科背景较为包容,且着力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和求职竞争力。

据启德留学英国项目管理中心经理商蕊介绍,部分理工科学生对本科阶段学习不适应,想在硕士阶段换专业,但不想偏离原专业太多,英国大学针对这类情况开设了理工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复合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求。

卢晓安本科学习计算机科学,研究生时成功申请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计算机金融专业,这是一门计算机科学与金融的交叉学科。

“刚上大学时我还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后来逐渐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兴趣。据我所知,金融行业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大了对技术领域的投入。以量化交易员为例,既要对计算机科学有一定的理解,还要了解量化投资的知识,因此学习计算机金融交叉专业能让我在就业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卢晓安说。

就读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的严润泽说:“德国高校非常注重课程的匹配度,想跨专业读研比较难,但德国高校近几年新开设的复合学科专业则不妨考虑,比如本科学机械、电气的学生,读研可以考虑可持续能源、电动汽车、医疗技术管理等专业。”(记者 周姝芸)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