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加强中学科学教育体系建设 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2023-11-02 08:57: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持续建设世界科技中心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奠基工程,通过科学教育,践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目前,在中学科学教育领域,仍存在部分教育理念落后、教研体系衔接贯通度低、课程研发能力弱、交叉贯通实践研究型学习环境缺乏、家校和社会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偏弱等问题和现象。

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支撑与生态体系,积极开展“师资资源、学习资源、社会资源”三位一体的中学科学教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就成为题中之义、当务之急。

建强科学教育师资资源

教师是立德树人主体。科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具备更高的科学教育素养。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以学生为本,努力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学生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二是重视师资培养培训。一方面通过提高科学教育师范生的招生比例、鼓励在职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等多途径实现科学教育师资来源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将更多教师培训资源投入到培训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立科学教育教师多元评价激励机制、招募校外具有专业背景的高水平科学教师等多措施实现科学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组建科学教育教师联盟,开展“百校千师”传帮带活动,建立科学教育“双导师制”,实施分层次、模块化、互动式、研究型教学。

建强科学教育师资资源是基础。培养教师的学科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有力地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涵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科学教育学习资源

科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养包括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养成。破除科学教育体制机制弊端,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和效益,创新科学教育学习资源是核心。

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优化教材体系。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创新能力;优化教材体系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要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现科学教育的前瞻性和实践性。

推进跨学科学习,开展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灵活将知识运用到项目和实际情景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研究一个学科的复杂问题,还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应对多学科性问题,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学习方式。

实践中,一是打造体验式、沉浸式创新实验教学环境。开展趣味性、探究性、创新性学习,探索“启蒙教育-兴趣引导-学科特长-拔尖创新”衔接贯通式人才培养途径。二是建设开放共享的科学教育实验室。设计趣味性、探究性、创新性综合实验项目,实施项目驱动式、学科竞赛式、自主研究式等多种实验创新动手能力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三是建设涵盖启蒙教育、兴趣引导、学科特长、拔尖创新的线上线下科学教育课程。通过探究式实验、虚拟仿真模拟、沉浸式体验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动画、视频、VR等数字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自主学习模式。

聚合科学教育社会资源

聚合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是保障。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作用,建立高效协调的交流机制,确保科学教育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对拥有丰富科学资源和实践经验的各类科研机构、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企业等,鼓励和支持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平台、载体和资源,更好地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专家团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谋划和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发挥社会资助作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为科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

实践中,一是充分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最新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成果,组建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二是组织学生前往社会科学教育场所,开展各类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及科学探索过程的奇妙。三是与社会资源共建,打造以“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共享式的实践平台、创新科普式的交流平台”为目标的科普基地,实现学生科学普及、科学启蒙、研学实践和能力提升。四是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组织科普专家、大学教授等进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引进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开展互动交流式科学实践活动。(付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