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通讯员 向敏)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在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科技园里,金弹子树、罗汉松、泰国榕傲然挺立,五色梅、木绣球、千层金竞相绽放,在层林渐染的9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科技园大门 廖洋 摄
新能源产业人才基地
该科技园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占地150亩,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投资5亿元兴建而成。科技园充分发挥学校电梯、储能、大数据等特色专业群优势,成功引进SGS集团、华为、迅达电梯等世界一流企业,包含重庆标能瑞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标能瑞源新能源技术检测、电梯数据智慧园、数据标注、华为ICT实训基地以及职教联盟、产业学院等项目,已于今年8月正式开园。
参观科技园
科技园的落成,不仅为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搭建了“科技园+校园”的“双园驱动”育人平台,也为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职教理念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了全新的实施路径。
践行双碳战略,打造高校“零碳”科技园
科技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以提升“低碳转型、能源转型、数字化转型”三元转型为目标,按照被动式超低能耗理念设计和建造。园区最大限度减少建筑、交通、废弃物等带来的碳排放,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等能源替代方式,结合多维度绿地碳汇手段,致力打造绿色健康、数智运营的“零碳”园区。
园区建筑楼体顶楼满铺草坪,外墙设置内外保温层,极大减少热能损耗。园内绿草如茵,每个角落都有茁壮生长的草木,绿地率高达38%。园区实施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建设光储一体智能充电站,实施太阳能照明。园内采用电动车运输物料实现零碳物流,使用电动化环卫设备实现智能环卫,工作人员在园区内活动、出行也将采用电动车辆及共享电单车,逐步打造新能源“零碳”示范园。
智能光储充示范站
科教协同育人,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平台
科技园厚植创新沃土,以优质产业空间赋能企业发展。重庆标能瑞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废旧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白名单企业,被评为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瑞新能源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实验室获国际专业领域最高级别CBTL资质。重庆梯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物联网智能产品,获批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为电梯安全运行和平台运营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科技园推进政行企校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江津区携手华为共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人才(华为ICT)实训基地已落户科技园。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与中软集团共建产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电梯职教集团(联盟)、储能职业教育集团,指导、支持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联合项目申报、学生实习就业等,共同致力于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自办学以来,致力于打造‘能源、智能、民生’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技园的创建,是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路上开展的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学校校长杨和平教授表示,科技园的科技活力与生产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科教育人潜力,为学校电梯、储能、汽车、大数据等多个相关专业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高质量的创业就业创造了条件。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师生到科技园学习与实践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师生到科技园学习与实践
资源深度共享,探索“双园驱动”能源模式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依托“科技园+校园”育人平台,扎实推进校属科技公司业务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把数字技术科技、新能源科技等科教元素,精准融入到课程理论、技能实训等育人过程,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
该校电梯学院与梯联公司组建双元制学徒班,37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并就业,技能水平达到了职业中级维修工水准,且具备电梯物联网的系统知识,深受任职企业好评。储能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在科技园标瑞、标能、云辰等公司开展实习实训,10余名学生被江浙等地的新能源科技公司高薪聘用。
该校大数据学院2022级学生王兴龙、王恩均,在二级学院与云训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合作中,将课程学习软件(tampermonkey和python)编程能力应用到工作中,研发的插件让数据标注人员做单条数据效率提高2—3秒,为每人每天节省了4500秒左右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数据标注的工作效率。
今年7月,科技园标瑞、标能公司迎来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90余名师生学习与实践,并与重庆大学联合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搭建科技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实习、就业绿色桥梁。
“科技园一流的研发与生产实践活动,为各类大学科教融汇架起了深度交流的桥梁,将会促成更多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推动高职‘类型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副校长缪剑刚表示,“学校以‘科技园+校园’的‘双园驱动’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岗位产线上的科技创新教育为切入点,推动学校‘产’与‘教’的深度、持续、优质融合,走出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能源模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全国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储能领域及科技市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