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城西南十公里处的清溪古镇,临马边河而建。有史料记载,千年前,“诗仙”李白正是在这里吟咏着《峨眉山月歌》仗剑出川。
山月邈邈,大河汤汤。如今,传承千百年的诗意风华,随着人们的吟诵、船工的号子,穿梭在江河奔流的磅礴里,贮留于清溪古镇绵延的山势中。
7月17日,记者走进清溪,在这个被江河抱拥的小镇里,感受独特的诗意芳华。
一个“圆” 串起小镇十景
“马边河在这打了个弯儿,便有了清溪。清溪镇在这画了个圆儿,便通了筋骨。”指着这条路,古镇里的居民说,这个“圆儿”就是揽抱古镇旧城区的沿河步道。钟情诗文的清溪人看它酷似船型,便假借李白扁舟一叶下渝州的典故,将其命名为“太白步道”。
在清溪,从这条路出发,不仅有这样如诗如画的“源头故事”,还有更多与诗意相关的美景。
“清溪有‘十景’。”清溪镇党委书记刘超介绍,古镇的历史印记浓缩在了“一名镇、一名人、一名酥、一首曲、一首诗、一台戏、一碗酒、一把串、一杯茶、一座院”等十个景别之中,它们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
为了更好凸显这些印记,镇上对“太白步道”进行了修缮。行走在步道之上,一侧是水清河畅的沿岸景致,另一侧则是青瓦出檐的川西民居。“我们清理改建了23个闲置院落用于场景打造。”刘超介绍,如何将古镇的气韵诗意与居民的市井烟火相融合,是当地一直在思考的命题。石板路、小巷子、竹编艺人、老茶馆……以步道打造为开端,清溪镇正在将这里的新与旧、人与境,编织成“人、镇、景”和谐统一的产业生态。
傍晚,华灯初上的清溪古镇,多了几分暑气蒸腾的氤氲。夜色中,一条沿着滨河步道向外延伸的灯光带,将波光、古建、夜市、步道缀连起来。市民游客或临河撸串,或漫游夜市,热闹的夜间经济为古镇带来了一番别样的烟火气。
“这里原来都是边缘地带。”在清溪镇居住了四十余年的牟文全告诉记者,与“太白步道”配套打造的亮化灯带,既改变了游客的游览习惯,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留宿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许多当地人也在家门口支起了夜市摊位。”
“要让居民和游客同时享受到这里的诗意与生活。”刘超表示,步道等基础设施改造只是开始,当地下一步将统筹古镇业态提升和乡村振兴,沿“太白步道”落地“清溪十景”,形成文化、商业、休闲、餐饮融合发展的滨河新业态。
几处景 活化古镇“文脉”
在当地人眼中,诗歌是清溪的“灵魂”,正是这里秀美的山水风光,才孕育出诗词的灵气;正是有了古建宫庙,才涵养了诗词的多彩。
行走在镇上的古老街巷里畅想:或许某位古代诗人正是踏过脚下的这块青石板,来了灵感,创作了佳句。
清溪镇镇长吴小洪告诉记者,在历代清溪人口耳相传中,李白登舟之处的“古蜀码头”虽经千年,但遗迹尚存,“就在清溪古镇”。这里还流传着清代当地“宁氏三杰”家风等美谈故事……“清溪千年文化脉络,犹如一本厚厚的古书,是一座‘人文富矿’。”他指着沿岸正在打造的一处景观说道,当地在挖掘清溪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通过景观打造,让这些故事“活化”为可见可感的文旅场景。
“陈家渡”“篾市巷”……目前,在清溪古镇已有60余处文化或诗词景观被还原出来。此外,诸如“清溪茶”“泡子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走进了烟火市集,为游客“诉说”着马边河畔往日的商贸繁盛。
“桃源洞口知何处,想在清溪水一方。”曾经的诗词画卷,正在当下的清溪古镇,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