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第1眼 | 一座城与四座山 对话和共生

2023-07-13 10:49:47  来源:重庆第1眼

眼下,各地暑期旅游市场火爆。夜爬缙云山看日出,成了市内很多大学生的热门打卡方式。夜爬火到什么程度?为确保游客观赏体验,缙云山景区,从7月9日起将看日出纳入预约管理。重庆人对山怀着特殊的感情。缙云山,被称为重庆的后花园。今日聚焦,我们聊一聊山城与山的对话,就从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说起。

盛夏的缙云山黛湖,湖周青山叠翠、花木繁茂。但在五年前,湖岸线被无序修建的酒店和农家乐占据,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湖中,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后,当地拆除湖边的大型酒店、农家乐,同时高效建设“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生态亲水公园。黛湖,也成为重庆生态修复的样本。

川东褶皱山系,是世界三大褶皱山系之一。它如同一只“手掌”,紧密包裹和护卫着重庆城,形成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座山脉,纵贯整座城市,“山城”也因此得名。过去“四山”不同程度存在挖山采矿、开发过度等现象,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如今,通过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工程的实施,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绿意空间。

中梁山,由北向南,绵延百余公里,宛若一条“脊梁”,撑起了纵贯重庆西部的自然屏障。这里曾是重庆主要的煤炭和石灰岩开采区之一,留下密密麻麻的矿坑,像难以愈合的伤疤。38号矿坑,裸露面积约2.4万平方米。由于矿坑无法直接栽种植物,九龙坡区采取对矿坑和跳磴河“山水同治”的思路,用河流整治产生的弃土,就近回填矿坑,有效地化解了矿坑回填客土难、资金压力大等问题。修复后的“38号矿坑”,如今是一处公园。曲折往复的花涧步道,与色彩丰富、动感活泼的矿坑景观,相映成趣,成了当地许多市民踏青“打卡”的首选。

本着一区一矿一策的“定制”生态修复理念,重庆中心城区“四山”目前已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60公顷,涌现出一批变“废”为“宝”的示范项目。铜锣山山脊上连续41个巨大的矿坑,过去碎石垃圾遍地,修复治理后,化身水体清澈、色彩艳丽的矿山公园,有重庆小九寨的美誉。红炉矿坑,属于巴南区“四山”管控范围,采取“采坑回填+边坡整治+生态园林打造”的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广种李子、香桃和杭白菊,成了重庆乡村旅游的又一处热门目的地。

除了治理矿坑,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也是“四山”保护的关键。四山森林品质和抵抗力不断提升,林相也更为丰富。

林相,通俗地说就是森林的外表。首先是指林冠的层次,分单层林和复层林。其次是指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以铜锣山区域的铁山坪为例,过去树种单一,抵抗力较弱。遭遇病害、火灾时,往往连片受害。江北区采取“针阔混交”的策略,在马尾松中混种枫树、马灌木、杜鹃等。在地面种植马尾鞭等含油脂量低的植物,形成天然的“防火带”,降低火灾风险。随着林相改造工程推进,铁山坪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游客量也不断增长,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应“双赢”。

生态修复的根本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补短板、提颜值,最终是为了强产业,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竹山镇猎神村,地处梁平明月山百里竹海腹地。先是户户造纸,后又大肆开采石膏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关闭矿山后,当地划定6.4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把矿山遗址打造成小微湿地群,乡村旅游可以说做得风生水起。

47岁的陈万明,曾是猎神村最大的石膏矿主。看着乡亲们从乡村旅游产业中尝到甜头,陈万明将自家的房屋庭院,改造成了面积约1000多平米的特色民宿。

如今的猎神村,有乡村民宿20多家。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6万余元,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甚至有外省的年轻人前来创业兴业。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背后,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以缙云山为例,要彻底修复生态环境,原住居民搬迁问题是关键。重庆创新生态搬迁,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居民全部纳入搬迁范围。农户按照自愿原则,选择退地入城或异地迁建,同步实施搬迁区域内房屋拆除、覆土复绿、生态修复。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项目,采用EOD模式,“治理”和“开发”并行,通过“开发”反哺治理,被成功纳入国家EOD模式试点。

在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杨永川看来,包括缙云山在内的四山,对重庆城市生态建设来说,具有目标导向和模板示范意义,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一席之地。重庆接下来,可以从几方面,加强思考和谋划。

杨教授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四山”的隔离程度也在加剧。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要注意动物的迁移廊道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会更好。应该充分借鉴“四山”自然生态系统,构建近自然生态系统。要进一步挖掘“四山”的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态智慧,科学划定活动区域,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相应的设施和空间。重庆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在基础上,协同联动,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

我磅礴的相思

早已交给雨的手指 抹绿崇山峻岭

只有翅膀才能为我们带来天空

在我内心,集合了多少缙云山的鸟群

重庆第一位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傅天琳,曾用这样的诗句,表达对山的热爱。这样的感情,每个重庆人,都感同身受。念好“山字经”,让依山而建的城更好与山对话、共生,我们所有人,责无旁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