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

传统的提质增效 特色的进村扎根——看丰都县栗子乡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构建产业拼图

2023-05-25 16:45:25  来源:重庆日报

“栗子大米种植今年预计超过1万亩,蕉芋、辣椒等产业也将形成规模,产业拼图已具雏形。”4月13日,俯瞰宜机化改造后的农田,丰都县栗子乡人大主席田江波说。

栗子乡,位于三峡库区长江南岸的武陵山区,三面环水、一面临崖,海拔从300至1400米不等。高山深谷落差大,山岭阻隔产业较差,如何培育产业支撑强村富民?这是两年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初到时,干部群众最焦虑的问题。

“守住守好底线,迈好产业发展关、增收致富关、群众满意关,壮大培育特色产业,持续用力降成本、延链条,提升附加值、竞争力,深度做好‘土特产’文章。”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队长杨尚隈说,两年来,工作队和当地政府一道,为栗子乡描绘出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势特色产业拼图越做越大。

乡村全面振兴,主导产业是重中之重。栗子乡的光照、雨量、温度适宜,耕地面积上万亩,自古盛产优质大米。种稻,既是当地群众的拿手好戏,又具备生态种植的立体气候优势潜力。在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当地将大米确定为主导产业。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利用自家稻田或流转土地种有机水稻。2022年,有机水稻种植达5300亩。”田江波介绍,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响品牌,当地在全域内推广标准化种植,优选高效优质水稻品种,推进有机水稻建设工程,提升稻米品质。

行走在栗子乡,随处可见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虽美,但对农机下田来说,却是一道门槛。“大型农用机械进不去,小型机械搬上搬下费时费力,怎么办?”

提高耕种效率,关键在改田整土。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驻乡工作队和当地政府围绕大米种植,通过连通地块、消除死角、优化布局等方式,统筹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270多亩,为机械生产作业创造条件。“作业效率提高20%,生态种植品质更有保障。”栗子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焦永鸿介绍,合作社的大米年销量达20吨,12元一斤还不愁销。

除了大米产业,当地还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蕉芋就是其中之一。蕉芋,又名蕉藕、旱藕等,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易种植、用途广等特点,可加工为低脂低热量食品。

去年6月,驻乡工作队副队长杨砚翔在某次会议中听说了这种作物。在详细了解蕉芋的种植条件、经济价值等信息后,他非常激动。“一定要引进来,助力群众增收。”

会后,杨砚翔联系了发展该项产业的企业负责人甘小波,得知对方正在贵州省兴义市的种植基地,当即叫上田江波,驱车前往考察。

“亩产达4—5吨,亩纯收入超3000元,不挑地、投入少,发展有潜力。”杨砚翔马上邀请甘小波到栗子乡发展蕉芋产业。

建种植基地、蕉芋淀粉加工厂……冒着高温,他陪着对方在全乡到处转,途中还摔了一跤。

“蕉芋在哪种都可以,但我在这里感受到工作队和栗子乡领导们的热情和真诚。”没过多久,甘小波在当地成立重庆源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蕉芋产业落户栗子乡。

甘小波介绍,蕉芋淀粉制作的食品口感好,用途广泛、销路畅通。去年,栗子乡蕉芋种植已达1000亩,今年有望扩大到3000亩。

如今,源三泰农业公司的蕉芋种植已转移到栗子乡,淀粉加工厂厂址正是杨砚翔当初摔跤的那块地。这段经历让当地干部群众津津乐道,也成为工作队全身心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段佳话。

“传统的提质增效、特色的进村扎根,围绕‘土特产’构建产业拼图。”杨尚隈表示,将围绕深度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构建以栗子大米为主导,大力发展蕉芋、辣椒、中药材种植和猪、牛、羊养殖产业,构建“1+X”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增强产业带农富农效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