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蔬菜高温旱灾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2022-09-01 15:10: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一、完善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一)提高水源贮备能力。修缮年久失修山坪塘或新建蓄水池、集雨池等小型水利设施,提高山泉水、雨水等地表径流收集、蓄储能力。

(二)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对大型或缺水明显的蔬菜基地,可修缮或新建配套完善的供水管网,安装水肥一体化供给系统,在提升水肥供给能力和满足抗旱需求的同时,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三)提高基地抗涝能力。持续高温干旱往往会出现持续暴雨,加强基地排水沟渠修缮和疏浚,保持排水通畅,同时结合清沟除淤,进行中耕培土,增加活土层厚度,增强抵御干旱的能力。

二、应季蔬菜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一)夏茬蔬菜灾后恢复生产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中低山地区辣椒、茄子、番茄、黄瓜、丝瓜、南瓜、四季豆、豇豆等瓜果豆菜,旱情缓解后应按照少施多次、薄肥勤施的原则,在傍晚温度低时配合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补充速效肥料;茄果类蔬菜可修剪掉未坐果的枝条和顶端老化枝条;瓜类蔬菜则可将下部衰老枯黄叶片及时摘除,减少养分消耗,促进重新开花坐果。

2.适时割茬再生。对于水藤菜、嫁接茄子等再生能力强的蔬菜,及时割茬下桩,亩施复合肥20~25公斤后浇透水1次,促进侧枝(芽)萌发,进行再生栽培,水藤菜7~10天即可采收上市,嫁接茄子一个月后即可开花结果。

(二)早秋蔬菜灾后恢复生产措施

1.及时抓住降雨带来的土壤湿润、气温适宜的短暂时间,抢栽抢种早秋蔬菜。

2.抢栽已成苗的甘蓝、花菜、大白菜、莴笋(油麦菜)等早秋蔬菜,及时覆盖遮阳网、秸秆等遮荫降温,早上日出前和傍晚日落后浇水,促进缓苗成活;短时阵雨或浇水后应及时中耕松土,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3.对苗龄过长、徒长、僵化、病虫危害重等已失去栽植价值的甘蓝、花菜、大白菜、莴笋(油麦菜)等早秋蔬菜,及时改种直播耐热萝卜、散叶白菜等菜类。

(三)秋冬蔬菜灾后恢复生产措施

1.8月上中旬应播未播的甘蓝、花菜、大白菜、莴笋(油麦菜)、芹菜等秋冬蔬菜,宜采用塑料穴盘或漂浮水培等集约化育苗方式培育壮苗,缩短苗龄,确保适季适时定植。

2.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陆续播种的榨菜、儿菜、青菜、棒菜等芥菜类蔬菜,宜采用大棚、地膜、遮阳网覆盖等措施进行集中保湿育苗。

3.萝卜、冬寒菜、菜苔、芥蓝、葱、蒜等直播秋冬蔬菜,应提前做好整地施肥等备耕工作,待透雨后及时抢播抢种。

(四)高山蔬菜灾后恢复生产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对在土的甘蓝、大白菜、萝卜、菜豆等高山蔬菜,旱情缓解后应及时进行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2.及时采收上市。持续高温干旱导致蔬菜价格波动较大,达到采收标准的高山蔬菜应及时采收上市;采收弹性较大的蔬菜,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宜收尽收;受灾菜田可抓紧采收仍有商品价值的蔬菜,尽量减轻经济损失。

(五)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

1.高温干旱条件下,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病毒病、蓟马、粉虱、斑潜蝇、豆野螟、豆荚螟、烟青虫、棉铃虫等病虫害往往偏重发生,严重影响蔬菜生长,降低蔬菜品质,应特别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

2.及时选用对路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喷雾防治,尽量选择生物农药,有条件的要配合使用粘虫色板、频振式杀虫灯和性引诱剂诱杀害虫。

3.若遇高温干旱天气反弹,宜选择上午8点前或下午5点后施药防治,避免因高温造成农药蒸发,或药液灼伤植株形成药害。

三、灾后应急蔬菜生产

(一)苗菜快速生产。采用半旱式、塑料穴盘、漂浮水培等方式,进行散叶白菜、瓢儿白、叶芥、菠菜等叶类蔬菜苗菜生产。

(二)速生叶菜生产。水源充足且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蔬菜基地,采用遮阳设施和完善的供水系统,进行散叶白菜(快菜、毛白菜、鸡毛菜)、瓢儿白、菜心、叶芥(香菜)、菠菜等生育期20~25天的叶类蔬菜棵菜生产。

(三)芽苗蔬菜生产。利用大棚、温室等园艺设施以及闲置厂房、防空洞、地下室、山(溶)洞等,进行萝卜芽、苜蓿芽、荞麦芽、豌豆芽等芽苗蔬菜生产。

(四)食用菌生产。采取环境可控设施、防空洞、冷库、地下室、山(溶)洞进行金针菇、平菇等耐热食用菌生产。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