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2-02-14 14:46:30  来源:融媒体中心

近日,记者从黔江区相关部门获悉,2021年,黔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四个不摘”,抓实抓细“三落实一巩固”,不断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实现脱贫人口零返贫、一般农户零致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把准巩固脱贫成果“切入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把完善顶层设计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压紧压实各项工作责任,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6月4日,黔江区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督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区级行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每月专题研究,每月到乡镇调研,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压紧压实帮扶责任。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36名区领导联系30个乡镇街道,117个区级部门组成30个帮扶集团,对口帮扶30个乡镇街道。完成了驻村帮扶工作轮换交接,新一轮选派的23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已全部到岗。市科技局帮扶集团选派驻乡工作队和第一书记38名同志进驻乡村。

立足巩固脱贫成果“支撑点”,用好用足帮扶政策。按照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原则,根据国市相关政策,结合黔江实际,统筹区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政策进行了微调,并督促用好用足各项帮扶政策,动态消除了“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促进了群众致富增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用好用足教育保障政策,建立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21年累计兑现各类国家教育资助7922.3万元。用好用足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困难群众资助参保、“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大病专项救治、签约医生服务等政策,全区脱贫人口17219人次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住院治疗8350.19万元,完成已脱贫人口重大疾病门诊救治3327人次。用好用足住房保障政策,发现长期闲置且存在安全隐患房屋227户,分类制定处置措施,现已全面完成整治。

用好用足饮水安全保障政策,落实资金445万元维修破损供水设施设备,1000万元水质提升资金用于安装超滤膜净化设备,督促各供水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机制,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水质安全“两个100%”。用好用足产业帮扶政策,出台《黔江区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黔江区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黔江区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实施方案(修订稿)》等文件,投入资金2.62亿元,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用好用足就业帮扶政策,开展川菜制作、养老护理等工种培训9880人次,其中脱贫人口3711人次;多渠道收集发布区内外岗位用工信息,建立市场用工和农民工就业的动态“供需清单”,有序引导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12.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22395人。开展公益性岗位专项整治,全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2582人。鼓励和支持19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用工286人,其中脱贫人口105人。

用好用足兜底保障政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助工作体制,统筹协调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将65户195名脱贫不稳定户、93户262名边缘易致贫户、2户3名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低保兜底。全区累计发放脱贫户城乡低保金68475人次3257.45万元,特困救助金2268.06万元,实施临时救助脱贫户168人次54.39万元。

下一步工作如何打算?据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按照“五年过渡、十年进步、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2022年的工作重点仍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逐步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逐步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黔江区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在市乡村振兴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职责,重点做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东西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记者龚杰品)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