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1月17日讯(记者 李文萍)今(17)日上午的重庆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振奋人心。重庆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蓝图正在绘就。下午,2022重庆两会“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记者会召开,相关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部门领导围绕高质量发展,从不同维度作出解读和分享。
嘉宾: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牟小云
石涛 张质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牟小云指出。
科技创新取得三大积极成果
牟小云介绍,近年来,全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足信心、更实举措,着力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出台了一个《决定》和财政金融政策“30条”。修订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编制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果转化“24条”“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20条”,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21%。
二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提速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与中科院共建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双突破”,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4个、累计32个,新引进创新机构16家、累计104家,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0568家、累计36939家,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886家、累计5108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5%。
三是创新产业不断发展。制定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编制科技进步路线图,快速响应、揭榜挂帅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15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均突破万亿元,“重庆市聚焦‘科创+产业’打造重要创新策源地”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五个“加快”提升创新引领作用
牟小云同时也指出,全市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但总体来看,全市仍然欠缺重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带动性强的科创企业、影响力大的科创平台、领军型的科创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完备顺畅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还有待提升。
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高质量发展高新区,支持重庆经开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着力建设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平台和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模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谋划建设重庆实验室,形成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二是加快集聚高质量创新主体。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加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扶持力度,支持高校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前沿交叉研究中心。积极发展新型科研机构,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推动引进机构与本地高校、院所、企业高位嫁接融合发展,力争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大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度支持发展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积蓄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三是加快培育高水平创新能力。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重大传染病防治等技术攻关,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行动,开展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四是加快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入贯彻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聚焦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科技人才松绑,完善科技评价机制,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建设重庆英才服务港,打造人才服务综合体,实施“科技人员兴园兴企兴乡村”行动,着力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
五是加快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促进区县竞相创新,推动各区县打造科技创新主题,形成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优势特色,高效率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改革攻坚,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良性循环,创新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机制,完善种子、天使、风险全链条创投体系,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加快推动企业科创板上市。促进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好“财政金融政策30条”。
“促进开放合作创新,深入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牟小云表示,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高水平开放全面提升全市科技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