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四川达州外国语学校校门外发生的事情很魔幻,和电影《人在囧途》情节有些雷同:两名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学校有不许外带食物入校的规定,两人为免浪费手足无措中连喝11盒牛奶,两名孩子喝奶的情景被人拍下画面,上传至网络引起巨大的争论。
两名孩子喝奶的场景,与之前媒体报道的因过不了高铁安检,乘客一气之下喝下两斤白酒的新闻一样的夺人眼球。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发生在达州外国语学校校门的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的争论更为激烈,有对校方的批评,也有对严格的校园管理制度表示支持。
图片摄影:丁黙
校方的确是应该被批评,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批评校方什么?是否真如一些网友臆测的那样这种规定是校方为了照顾校内小卖部的生意而故意给学生设置的障碍?还是应该批评我们现在整个社会对细节的忽视以及很多单位的规章制度缺乏人性化?
我们不是为校方“洗地”。首先,我们要表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此事件校方有责,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的探讨只是想要弄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通过梳理大量的新闻报道,我们也能掌握一些基本事实,所以,我们要把几个问题先提出来。首先是规则的制定,是由来已久还是刚刚出台?或者是刚刚入学的新生不清楚具体情况而闹的乌龙事件?这种冲突是普遍性还是个案?如果真如后续新闻报道的是初一年级新生,我们倒是觉得这两个孩子“遵守规则”的画面很美,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欣赏,而不是嘲讽和攻击,孩子无辜,校方也属于在网络情绪的渲染中不幸“躺枪”。
我们对校内小卖部的详情不得而知,但能了解到的是,这是一所在川东北地区较有名气的封闭式寄宿制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不同的是,允许谁在校内开店经营并不涉及垄断和权力寻租的讨论,所以对这方面恶意的猜测是可以收敛一点的。作为社会舆论监督,我们倒是可以关注一下它的价格和食品安全。据悉,事发后,渠县相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不妨等待相关部门的检查结果,有违规自然该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罚。若合法合规,舆论审判是否应该慎行?
法不外乎人情,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三处闪光点:一是所有网友的热心,将此事件发酵热推,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是好事;二是保安的关心,事后调查,他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站桩”,也没有拒绝学生带牛奶入校,看到学生在校门外喝了好几盒奶以后,反而是主动走过去劝说并帮其保管,应该表扬;第三是校方的耐心,没有否认,没有推责,更没有让保安背锅,很是难得。看社会新闻人容易激动,激动就导致情绪化,特别是一谈及教育领域,人人心里都有苦水,都会借情绪和事件而宣泄。此事件及事件之后的发展,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是倾于理性的,包括当地地方政府,积极表态,积极应对,依法依规,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舆情应对的教科书式操作。
图片摄影:丁黙
对于是否允许带食物入校园的问题,对四川达州外国语学校乃至全国更多的学校都是一个两难选择。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 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也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内不得设置小卖部、超市。对于一个学生人数近万名的寄宿制学校,且位于城郊结合部,周边超市和小商铺众多,对于这些商铺,学校是没有管理权限,也阻挡不了廉价小食品对学生们的诱惑,除了能想出禁带外食这一招外,不知校方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手段?而校园内若真没有设立小卖部,一万多学生总会有一些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也不能置之不理吧?再把他们推到校门外去消费?这是让很多校长头疼的问题。
其实要破题很简单,校内小卖部是有必要开设的,主要满足于生活服务,对于一些零食的需求,包括牛奶等营养品,请家委会来参与品种和品牌的选择以及价格的监督。
文明的社会必然是柔软的,是细腻的,在规则的框架下可以做得更温和,带着笑意,就像四川达州外国语学校的保安一样,对孩子是真心的爱护。那么校方是否也能更细腻一些?将工作做得更考究一些?多重视一点细节,让所有关心孩子的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中来?大家不妨可以集思广益。
如果这个事件能推动社会对学校管理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关心,而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网络宣泄,两个孩子校门外畅饮牛奶的事也就将成为一个美谈,成为他们今后最美的童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