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院坝,一棵老树,一盏清茶,一排翠竹,一方石缸,一缸清水……
走进安富街道通安村,青村茶社、安北陶艺、通安小栖、三崇堂映入眼帘。家家户户建花园式小家,家门口种花种草种水果,墙上的崇文、崇礼、崇信传统文化壁画,诉说着不一样的通安,公共道路两旁栽种紫薇树围栏、新品种李子、无花果等,让你感受到乡村独有的静谧与舒适。
昔日的危旧老房,如今却变废为宝成为乡野“别墅”。
近年来,荣昌区因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得“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和“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且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的地方”两项殊荣。
“美家美户,姐妹相助”家居收纳整理活动现场
整治危旧房 书写宜居乡村新答卷
顺着洁净的小道,漫步至通安村三崇堂,这里的房屋干净整洁,院前屋后绿意盎然。昔日遍地垃圾的乱象已不复存在,连垃圾箱都摆放整齐,河塘沟渠也清理干净,展现在眼前的,俨然是一幅清丽雅致的山水画卷。
“以前我的房屋是砖木结构,几十年都没有维修,到处破破烂烂。村里几十户房屋都很破旧。”梁浦珍家位于通安村10社,他自小生活在三崇堂。如今,梁浦珍家门房前屋后栽种有经果林,庭院周围、林下种花种草,他家的院落成为了三崇堂整洁示范户。
昔日,安富街道通安村三崇堂大院聚集着57栋房屋,这些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年代久远,有些甚至超过百年,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加上排污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极差。荣昌区根据该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农村旧房整治。如今,老百姓用“院儿亮了、花儿开了、日子好了、心里美了”来说现在的三崇堂。
昌元街道白象社区农资公司家属院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小区年久失修,且无专人管理,院子坑坑洼洼,电线、网线等管线在房屋外围和院子上空交织,格外杂乱。荣昌区委主要负责人亲自负责“老旧小区大提升”,决定在该家属院先行先试,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并当即全面启动29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用1—2年时间把全区530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综合整治。
自人居环境整治以来,荣昌区将群众关注的老旧小区、农村危旧房等问题列入民生项目,投资7.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98个、农村危旧房9827户,解决了群众最闹心的事,并实施村庄亮化工程,累计安装完成农村公共路灯和庭院灯5600盏,分别打造河包经堂村、远觉镇为“照亮回家路示范点”和“照亮回家路示范镇”。
不仅如此,荣昌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三年累计推进农村户厕改造13255户,扎实实施农村公厕建设,累计新(改)建农村公厕59座;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购置垃圾箱5443个、垃圾桶7305个、钩臂车20辆、手推车1363辆、垃圾转运车5辆、压缩箱10个,投入资金255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设施设备配置。全区共清理陈量垃圾3555处,共13480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建设乡镇污水管网102公里,累计完成14座乡镇(含撤并场镇)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工艺改造;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受益群众达43万余人;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996公里;累计建设入户道路2291.9公里;完成绿化村庄公共场438亩……
孩子们在乡村坝里骑车
探索“非遗+旅游” 开创宜居乡村新路径
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是荣昌区三大国家级非遗。
荣昌区结合自身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分别打造“原乡·陶园·久宿·河岛”,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不同路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原乡。一直以来,河包镇经堂村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和“打造产城融合、布局合理的美丽特色小镇”为依据,结合村内实际,广泛深入、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近来,经堂村还引进成都明月村陈奇团队进行村落设计和社区营造,发动群众参与田园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探索“村民自治,共创共生”的新乡建理念,并打造“河包粉条”的非遗文化,2020年还正式启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陶园。安富街道是中国三大陶都之一,该街道通过引进清华同衡对通安村闲置房屋、荒地、厂房进行盘活改造,打造以“荣昌陶”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特色的宜居村庄。“我的农家乐整体设计与我们当地的特色陶结合度很高,农家乐旁边还有一个水体,是流转了十几户农户的土地打造的鱼塘,去年我们区运动会钓鱼比赛就是在这里举办的。”世外陶园农家乐负责人指着鱼塘说着。
久宿。目前,荣隆镇玉久村正在积极推进高端民宿院落、道路设施和村庄环境绿化综合整治等相关项目建设。玉久村引进网红民宿品牌隐居乡里,通过对闲置农房的改造,充分融入中国乡土元素,建设10座民宿院落,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种植,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河岛。清江镇河中岛村是全市首批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该村引进北京绿十字山水田林路系统治理,打造原生态的田园综合体,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目前,荣昌区出台《荣昌区扶持民宿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引进清华同衡、隐居乡里等全国乡建领域知名公司参与村庄规划和保护开发利用,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打造精品民宿10余处,将非遗与旅游充分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了宜居乡村新路径。
新农村新新貌
画得同心圆 深化宜居乡村共治共享
荣昌区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把群众聚集起来,那就是“小院讲堂”。
不管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小院是大家每天的归属,“小院讲堂”依托群众身边的农家小院和小区楼院,在这里搬一张桌子、摆几张凳子就能开讲,三五个人也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里既能有效地缩短与群众的地缘距离,又能拉近干群的心理距离。2019年初,荣昌区在昌元街道开展“小院讲堂”试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进而在全区全面推广。
通过“小院讲堂”,荣昌区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徐前凯、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等国家级先进典型7名,“重庆市道德模范”等市级先进典型68名,宣传推介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267名;开展“十抵制十提倡”,形成小院文明公约167个,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163个,解决农村一些群众“爱面子、讲排场、比档次”的消费陋习。
荣昌区还探索实施“城乡三清”行动,开展“荣昌更洁净”人居环境整治、“美家美户·姐妹相助”家居收纳整理等活动,推动养成保持干净整洁习惯。推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引导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运用纪念馆、英烈园、陈列馆,建立村史馆、院史馆,推动“讲党史、传乡史、立乡贤、树乡风”,推动市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
荣昌区还在喻茂坚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设家风讲堂,弘扬喻茂坚的德廉家风,每年吸引4万余名参观者。在重庆市第一家老地下党员及其遗孀生活居住地红色家园,开展红色故事会、老党员讲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等活动90期,播放红色电影50余场,接待区内外参观人员80批次、6000人次。
“荣昌区正助力村民思想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推动乡村新思想的形成和内生原动力的产生,深化宜居乡村共治共享,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荣昌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
环境美,旅游兴,乡风淳。荣昌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赋予更多意义。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胡霜玉
供图/荣昌区农业农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