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这句石柱县家喻户晓的俚语,暗含着石柱县敢于下深功夫,啃硬骨头,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为了打赢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石柱县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着力提档升级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全力建设高品质生态康养宜居地。
给责任“加码”
补齐体系短板
一条条干净通畅的宽阔马路,一幢幢质朴敞亮的农家小院,一处处别出心裁的花坛盆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民俗壁画……走进石柱县的乡村,村容洁净,移步易景。
显然,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石柱县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又要扭转村民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动整治工作并非易事。
针对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石柱县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致力于以“关键少数”带动“普遍多数”,确保思考问题同一基点、贯彻执行同一直线、思想意志同一声调,自上而下下足“绣功”雕琢,打造人居环境升级版。
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秀美风光
全县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和8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任务“时间表”、制定实施“路线图”、打出政策“组合拳”,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好“脉络”;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府引导、部门主责、乡镇主事、村社主体、农民主角”的责任落实机制,对照市级考核牵头部门和自身任务情况,严格锁定目标任务,按时序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为了从源头上调动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全县还强化绩效评价机制,坚持“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月调度、两月排位、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和问题曝光机制,采取明查、暗访、民调等多种方式考核,让考核成为引领发展的“指挥棒”,成为比学赶超的“竞技场”和成为干事创业的“导向标”。
“人居环境整治是农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全区上下凝聚共识,同心同向,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促进农村环境面貌变美变靓变干净、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农村公共服务更便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一场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村规划编制引领等6项重点,以及引导良好卫生习惯、完善建管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等3项保障性措施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石柱县全面推开,全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石柱县美丽乡村
对环境“美颜”
打造康养之地
关于美丽乡村的蜕变,家住中益乡龙家坝居民点的熊久华深有感触。
过去,家里厕所就在猪圈旁,污水直流,臭味很浓;厨房用的是土灶,不好打理,灶面常常“面目可憎”,很多亲戚都不愿意到自家玩耍。自从厕所改建为冲水式厕所,灶台贴上了瓷砖,厨房添置了碗柜,家里面貌焕然一新,亲戚们再也不嫌弃了。
“现在我们的房子和城头的比,没什么两样。”熊久华笑着说。如今,熊久华还干起了农家乐,每逢节假日,家中的几间房都能住满游客。
熊久华的生活之变折射出石柱县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巨变。
全县整合各方力量,按照治理“脏脸面”、修理“旧形象”、扮靓“新名片”的工作思路,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良好展开,让农村成为村净户洁、宜居舒适的康养美丽家园。
在治理“脏脸面”方面,全县着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以及展开“春夏秋冬”四季战役为主线的村庄清洁行动,确保公共区域、农户室内外及周围干净整洁。
目前,全县压紧压实2168名公益性岗位、365名河道保洁员、174名国省道公路养护员、65名移民保洁员、76名运转员责任,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落实“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常态化保洁制度。全年集中开展环境整治大扫除2148场次,清理积存或散落垃圾5万余吨,公路和沟渠4.4万余公里,清理塘堰856口,实现乡村干净整洁靓丽。
在修理“旧形象”方面,全县按“布局合理、生态铺装、功能舒适、共建共享”原则,在改厕、改厨、危旧房改造、建污水管网、道路建设等方面发力。
全县建成四好农村路1543公里、入户道路1948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达100%;完成旧房整治提升(含危旧房改造)17775户,安装路灯或庭院灯9300盏,建成投用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24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7个,成功建成3个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改造农村户厕19561户、建成公厕97座,新增污水管网513.5公里、完成4个污水处理厂技改,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98%。
在扮靓“新名片”方面,全县遵循“突出巴渝特色、环境美化体现‘微田园’、配套完善功能”的原则,深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和“五沿带动、全域整治”工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打造三峡库心、“冷黄线”片区、县城近郊示范片,突出农文旅融合,推动康养产业与土家文化、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
通过“洁面”、“修颜”、“扮靓”,农村院坝及房前屋后保持整洁,美丽环境变成靓丽风景,这才有了熊久华开干农家乐的底气。
近年来,石柱县凭借“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理念,依托全县森林覆盖率66.4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3000个/立方厘米等天然优势,倾力打造全国生态康养旅游胜地。各乡镇、街道依托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和得天独厚的田园生态、自然风光,积极融入康养旅游的大趋势,推动本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
截至目前,石柱县成功打造中益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先后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3个等多项荣誉。
为行动“积分”
树立宜居理念
“大家都想把屋头打扫干净,评上‘最美清洁户’。”石柱县三河镇大林村村民唐治禄说。
据了解,大林村组成了以村组干部、驻村队员及村民代表为成员的“检查小分队”,对村民家庭环境卫生进行全方位考核检查,并从中选择打扫最干净、家庭习惯保持最好的家庭,进行奖励。这一评比奖励极大激发了村民搞好环境卫生的热情。
同时,全县为了进一步促进村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形成环境整治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各行政村(社区)积极因地制宜探索“基础分+提升分+积分转化”积分措施,根据自身村情,制定积分评议、兑换、积分超市管理等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确保积分申报、记录、兑现公平公正。
大林村实行的是一套名为“和美积分卡”的管理制度,“和美积分”共分为基础类积分、参与类积分、示范类积分三大类18项内容。每个农户可以在参加各种活动后获得积分,定期还会进行评比,共同角逐星级农户的荣誉以及奖励。
在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中,大林村每季度给每个农户设置2个积分,不参加垃圾分类的农户不得积分,参加垃圾分类的除现场回收实价支付费用外,按交购10斤可回收物另奖励1分。
这一激励措施的出台,村民们逐步改掉了一些生活陋习。过去随口乱扔的垃圾袋、烟头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探索实施积分管理,增强了群众环保意识,自发参加到人居环境治理中来,使得人居环境整治成本低、成效更持久。”石柱县相关人员介绍。
截至目前,全县在33个乡镇(街道)、211个村(社区)建立“个性化”积分兑换超市227个,参与农户43922户,兑换积分739133分,兑换资金129573.3元,对高积分群众挂牌表彰,以“物质+精神”奖励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逐步转变“要我干净”为“我要干净”的良好卫生习惯,助推了村庄清洁行动,为美丽乡村增添亮丽“底色”。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民居、绿树、鲜花互相点缀,石柱的乡村俨然一幅幅自然和谐的乡村美景图,为“康养石柱”拼版出一张浓墨重彩的封面大图。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马娇 荀小玲 李文萍
供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