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先进的智能技术,离不开基础科学作为基石。9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首批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04个基地入选。入选基地旨在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孵化器和国家一流人才培养高地。按计划,2019年至2021年,教育部拟分年度遴选建设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个以上的医科基地。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数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此次入选的学科和院校有何特点,当前提出这样一个名单有何背景和用意,为此我们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我们这一次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的计划实施范围是包括了我们说的大理、大文和大医。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原先的5个所谓的纯理的学科,现在又增加了12个,包括了理科的天文、地理、科学、大气、海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此外我们还加上了基础医学,还把原先没有的文科类四个学科加了进去,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
从学校来看,此次涉及的33所学校,东中西部地区全覆盖,涵盖综合类、理工科、财经类、农业类大学,其中财经类和农业类院校首次入选,除中央院校外,地方高校也首次入选。而当前特别提出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也是在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三类科学家,就是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我们认为基础学科是科学创新的一种基石,是战略安全的底牌,是国家富强的血脉。这批基地将成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孵化器,成为天才、鬼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的“梦工厂”。
基地确定了,人才怎么培养?教育部给出的方案是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学分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谓的书院制,就是我们要建立人才培养的新的一种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就是好的人才不仅仅是教出来的,他还是浸出来的,他要熏出来的,养出来的、育出来的、染出来的,就像老酒泡人参一样;第二个就是导师制,我们要选拔出一批真才实学的大师,从本科生开始,培养出一批好的学生;第三个就是学分制,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学生培养中,能是早成才、多成才、快成才、成大才,通过学习,他们可以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对于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吴司长还给出了一个定位,那就是“不着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我们不是希望3年5年以后他们就能够马上脱颖而出成才,我们希望通过10年20年甚至30年,我们说能坐冷板凳,甘坐冷板凳,能够真正地积累,经过了若干年的培养再进行爆发,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仰望星空的计划,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计划,这是一个不着急的计划,但是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0版怎么培养?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如何选拔、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在新时代的舞台发光发热,我们去校园和企业看一看。
本次名单中,南京大学从十年前的1.0到2.0,建设基础学科,有哪些好经验值得沿用?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第一是个性化的培养,我们对拔尖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培养,让他们充分地在自由宽松的土壤当中,充分发挥、发展、成长起来。第二,通过小班化、个性化的培养,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三是国际化,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到国际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研基地接受训练。对于本科阶段来讲,我们希望它往前能够与我们的高中,也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有效的衔接,发现并提前锁定那些有能力的、有潜力的、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徐骏表示,对于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评价体系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鼓励他们的好奇心。
走出校园,还能继续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不少企业也为基础学科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平台。华为技术公司,在全球18万员工中,研究人员就占到了45%,每年的研发包括基础研究的投入占销售额的15%左右。2018年,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达到了150亿美元,未来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
华为技术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了,这个芯片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个方面努力努力地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
【央视短评】科研生态兴则基础科研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钱学森之问,至今发人深省。创新型科研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部此次启动培养拔尖学生的计划,是尝试进一步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有土壤,有雨露,有阳光,才会有基础科学研究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