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队长服务承诺:以村为家,干净做人,公正办事。
驻村工作队当好“六员”:基层党建“教练员”、政策落实“监督员”、扶贫工作“协调员”、重大事项“研判员”、扶贫政策“宣传员”、产业扶贫“设计员”
——龚杰斐
2019年3月19日,重庆市交通局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中心办公室主任龚杰斐派驻奉节县青莲镇新庙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交通扶贫最接“地气”
作为交通人自然关注交通事。龚杰斐刚来就听说“棕树湾”有一条泥结石路没有硬化,大约2公里多一点,连接2个社几十户村民。
2019年4月3日,匆匆吃过午饭,他会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行3人沿山林小道爬至半山腰,再顺着泥结石路步行20多分钟才到路口。
抬眼望去,这条公路最宽部分约4.5米,路旁斑驳地长着野草,每逢弯道都垫着一层水泥粗沙,每隔3、5百米就会有几处人家,或穿屋而过,或从旁绕行。
而像这样尚未硬化公路还有两条,还都是出村必经通道,一条是“学堂湾”至茂林村800多米;一条是“大屋基”至浸塘村3公里多。
龚杰斐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硬化这几条公路。
2019年市交通局带帽下达公路建设专项资金748万,其中新庙村约270万,主要用于硬化大屋基至浸塘片区3公里路面,同时在3社穿洞山道路新建盖板涵一座,以及对新修道路边坡垮塌及涵洞堵塞处进行维修和疏通。
还积极协调县交通局争取棕树湾片区、学堂湾至茂林片区2.6公里硬化公路指标。
新硬化路段将配合原有硬化路7公里,实现村内干道、环线、出口连通,打通对外出口3处。
说明一下:龚杰斐希望交通板块只写一小段,笔者只能打住,表示理解。
产业扶贫才是“王道”
交通扶贫只是第一步,产业扶贫才是最终目的。
2019年3月21日,到村第三天,他在走访中得知,新庙村曾经发展过李子、中药材、橄榄、脐橙等产业,由于各方面原因,都没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但龚杰斐发现村民对魔芋种植情有独钟,几乎各家各户都有栽种,只是缺乏有效组织,规模化、标准化明显不足。
由于魔芋更加适合中高山地区林下栽培,如此完全可以将平日荒山、荒坡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可与玉米进行套种。
若将其作为主要经济作物进行推广,不但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价值,而且非常符合当地农户“口味“,可谓一举两得。
要干但不能蛮干。为此龚杰斐制定详细规划,先组织村支两委、工作队和村民代表专程前往城口县明中乡种植基地学习魔芋栽种技术,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实地考察新庙村是否适合种植,再选取一个社以村集体购种苗、农户出土地和人工,合作开辟试验田。
并发展成为主基地,鼓励第一批参与农户成立合作社,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也顺利实现品种转型,同时积极联系企业以订收、订购等方式进行订单销售。
龚杰斐心里清楚,村民们不见得都愿意再投入,因为2年之后才能初见成效。他很快想出对策:一是集体加农户;二是招商引资。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将其土地流转;而有劳动力家庭可由公司提供种苗,长成后则以市场价进行收购;对于一些老年人则用土地入股。
只求全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脱贫路上不漏掉一人。
种植业是根本,养殖业也很关键。
龚杰斐和队员肖亚林、唐潋、蔡刚以及村干部还专门走访3家养殖户。
先到一家养牛户。村民马世海喂养10几头西门塔尔牛,最近正在繁育牛犊。据他介绍,外购一头牛犊接近3000元,10个多月就可出栏,牛贩子上门收购,除掉成本利润近万元。
再去一家养羊户。村民谭立生和他小儿子,家里养有50头山羊外加一口小鱼塘,日子过得还算殷实。由于路途遥远,有时羊贩不愿上门,卖价明显吃亏。
又跑一家养蜂户。一位大龄单身汉,去年外出打工时受伤,回来就养起蜜蜂。虽说只有10来桶,但也算得上村里养蜂大户。工作队入户时,远远便听见嗡嗡声,确看不见小东西飞舞。
正巧赶上他家收割蜂蜜,便帮着一起收割。第二桶刚打开,龚杰斐赶紧趋前几步,便觉得脖子一阵刺痛,像一只受惊兔子赶紧跳开,唐敛跑过来忙不迭地为他取出蜂针。
看着眼前蜜糖金灿灿,如丝绸一般柔滑地流淌,大家脸上都流露着喜悦和兴奋,龚杰斐心里觉得比蜜糖还要甜。
只是这种定点养殖方式是通过人工引迁野蜂进行繁殖或分桶,以山林野花为蜜源,收割蜜糖就像是“赌博”,一桶蜂蜜产量都不会超过10斤。
龚杰斐陷入沉思之中。
扶贫必须解决产业问题。现在养牛效益比养羊好,但养牛也涉及到品种、用药等技术瓶颈。
养羊虽说受市场波动影响,但村里可以做媒、牵线,说服养殖户抱团发展,再联系收羊大户,集中议价,提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
其实,村里原来为每家每户都送过鸡苗,最终未成“气候”,也许是因为后期扶持不够,也许是因为没有解决统销问题。但方向应该对头,如果村民有意愿,现仍然可以购买鸡苗发给他们,村里统一收购,再结合消费扶贫和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龚杰斐十分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极为认同“一村一品”这个概念,所以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力争做到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合理搭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方面要把产业雏形培育起来,另一个方面必须通过市场模式培育大户和农村经纪人;一手抓政策扶贫,一手抓产业扶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王道”。
他经常说,即便我只在这里扶贫2年,可能看不到最终成果,但只要我们看准目标,就要勇于尝试、持续用力,一定能够找寻到一条适合新庙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为发展、为群众,从他写给一名社长信件中,则充分展现其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玖社长:老话说,穷则思变,若村里领头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何来前途可言?村里要发展,农户要增收归根结底还得靠自己。
近期村里在不断尝试和推广种养殖产业路子,借此契机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谋求一条出路。期间必然要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一定会如预期一样成功,甚至有可能产生纠纷和隐患,但发展和变革之路本就不会一帆风顺,不敢于尝试必然不会有回报。
如果村民们“怕”,村干部“望”,工作队“躲”,这怎行?我村本来条件就不好,若不能把握,我实在害怕当我离开时,村里也就仅仅是多几条路而已。
不懂抱团取暖、合作共赢、沟通交流,这个陋习如何打破?
希望玖社长多给我出主意,晚辈拜谢!
最终,在龚杰斐和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不断努力下,全体村民思想上发生很大改观,上下齐心,共谋发展。
顺利引进引进奉节县玥澎农业有限公司投建100亩青脆李试验蔬果园;发动4社10户农户联产承包魔芋试验田15亩;指导1社引种粉葛2000株探索林下试验种植;撬动水产大户带动周边农户开挖小龙虾养殖塘14亩;鼓励家庭散养式肉牛养殖户注册公司并标准化运营2家;借助消费扶贫尝试开设腊肉加工、粉条加工家庭作坊1家。
新庙村产业发展俨然迈出稳健步伐。
扶贫手记更显“本色”
这从其扶贫日记中可现清晰“脉络”。他称之扶贫手记,取名“扶贫乡村行”。
2019年3月23日第一次周末值班
他和村综合服务专干刘春林一起值班。小伙子1993年出生,家就住在村口,人很干练。带着媳妇一同前来,说是要给他做午饭,三人有说有笑,一起动手整出三菜一汤。
晚饭,村委会匡主任专程开车给他送来一盆饺子。
2019年3月25日第一次看水
为什么村里不存在饮水问题呢?因为上游有一个水库,能够蓄水3万多立方。但还是要去看看。一大早,村主任带着他去看一处人畜饮水工程,位于小地名“大屋基”,10年前修建,现经常会在山洪后断水。
步行上山需要40来分钟。回来后大家商议,一方面组织劳动力排水清淤,疏通管道,另一方面动用村集体资金在积水池两侧开筑边沟排洪,并在来水口依山取石修砌防洪挡土墙,同时将20管道改换为25加装球阀和三通。
2019年3月26日第一次出镇
熊姓老人无儿无女,名下无房产,长期住在兄长家中,并无回村建房意愿。
他和2名村干部来到毗邻竹园场镇,在新街农贸市场旁一处居民区内见到这位老人,背略驼但精神还算好,经过交流后照相取证,原路返回已是晚上7点多。
2019年4月1日开通个人微博
随后新庙村“官方微信”展现扶贫实效, 既有阳春白雪,也要小葱拌豆腐,还对评定低保户会议进行“直播”,希望带动更多工作规范起来,让村务更加公平、公开、公正。
2019年4月9日第一次参加“院坝会”
会议定在2社,到会社员20来人,平均年龄没有60岁也有58岁。第二天晚上在1社召开院坝会。不久山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
10点会议结束时,雨还下个不停。夜空黑得如墨,耳畔只听得见呼啸风雨声。一行6人沿山间小道一路向下,地面汇成一条条小溪,无数水花在争先恐后地“绽放”,清冽空气夹杂着山林气息直往鼻腔中钻。
2019年4月11日第一次参加劳动
一处公路垮塌3个多方,一坨石头像头水牛,占去半个车道,7、8个人簪、锤、撬、筢,十八般兵刃齐上阵,终于把3公里多路段清理干净。衣裤从未弄得这么脏过,估计后面身上会痛几天。
结尾部分还是精彩——
值得一提。龚杰斐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告诉笔者,脱贫攻坚工作都是大家在做,若您计划撰文,请一定体现集体成效,特别是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作用。
关于自己,他说:
“我觉得,第一要对得起时间,不能荒废这两年光阴;第二要对得起组织,不能碌碌无为,没有交代;第三要对得起群众,多多少少要做点事。”
他确实做下不少事,村民们有目共睹:
争取市交通调度中心、重庆交通广播电台、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捐赠太阳能路灯70盏、弯道广角镜30套,红薯粉加工机、办公电脑、打印机、发电机、抽水机等10余万元物资;
通过社会捐赠活动为水网优化改造及水源地整治工程筹资7.5万元;
为尚未脱贫困难家庭学生募集助学捐款1万元;
建设蔬果种植试验园并提供务工岗位,受益群众35户;
协调市交通局后勤中心、渝通宾馆同意签订贫困村农特产品消费扶贫认购协议,并于2019年11月开始购置村内特色农产品,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山货3.88万元。
龚杰斐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为山区村民谋利益、为脱贫攻坚谋长远、为乡村振兴谋衔接。村民们常说,他是我们这个山沟沟里产业扶贫引路人。
(文:刘圣宇 图:新庙村驻村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