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通讯员 苏盛宇 邓浩)鱼逐水草而居,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可大伙儿听过“人工鱼巢”吗?
笔者从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为提高鱼类增殖效率,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江津区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江津境内)的麻柳沱、杨家沱、鼎锅浩等 9 个鱼类产卵场建设人工鱼巢 4.5万㎡,为长江的“鱼妈妈”们搭建繁殖产卵的鱼巢。据预测,2020年可增殖鱼苗约2700万尾。
航拍“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繁衍出的小鱼仔
4月3日,笔者乘船来到油溪镇长江对岸的回水沱鼎锅浩水域看到,平静的水面上铺满竹竿扎成的矩形网格,每个网格近2米宽,竹竿上种满了从当地山坡上移植过来的油草。
网格里,时有米粒大小的野生小鱼蹦出水面,打破平静的水面。
刘鸿介绍“人工鱼巢”
“这就像给‘鱼妈妈’们建了一个‘人工产房’,让鱼类能在这里产卵育婴。” 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渔志愿队队长刘鸿告诉笔者。
原来,鱼儿到达产卵期后,喜欢在有水草和青苔的地方产卵,产的鱼卵附在植物上。水流湍急的地方鱼卵容易被冲走,大片的水草在长江里也不多,适合鱼类产卵的天然场所较少。
“人工鱼巢”成为鱼儿产卵好地方
恰巧,“人工鱼巢”便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刘鸿介绍,“人工鱼巢”不仅给产卵的鱼和鱼卵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还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区内产粘性卵的鲤、鲫、鲂等多种鱼类繁殖,利于鱼类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航拍“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建好后,保护它免受非法捕捞者的惦记是关键。”刘鸿告诉记者。护渔志愿队每天将不定期对建好的人工鱼巢开展巡护,坚决打击非法捕捞者。
“人工鱼巢”
笔者了解到,珍稀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鱼巢、鱼礁建设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而建设人工鱼巢这种方式不仅比鱼类的增殖放流要节约成本,而且长江内野生鱼的鱼卵孵化出的鱼苗适应性强,成活率也高。
志愿者查看“人工鱼巢”情况
接下来,江津区还将从鱼类生存环境保护与修复、渔业资源养护、沿江污染防治、加强执法力度等方面着手,严禁保护区内挖沙采石,取缔保护区内网箱养殖、非法码头,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保护和修复流域内的鱼类生存环境,努力促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内水生生物资源有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