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访重庆新稷园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波强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而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因其肉质鲜美脆嫩,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被视为餐中珍品和食补佳品。由于野生羊肚菌仅分布于全球部分森林地区,每年只出菇一次,并且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变化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故而产量极少,价格昂贵。
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羊肚菌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工栽培羊肚菌成为全球食用菌生产者热衷研究的难题。
重庆新稷园农业公司是我国最早的为数不多的专注于羊肚菌人工栽培推广实验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多年来,公司工作人员潜心研究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不惧艰险进入深山老林观察野生羊肚菌的生长习性和环境,聘任全国知名食用菌专家、学者担纲技术顾问。在探索羊肚菌人工栽培道路上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示范,其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成效在业界瞩目,为推动我国羊肚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月5日,本刊记者受邀参加重庆市食用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的重庆新稷园农业公司的羊肚菌人工栽培示范基参观。基地大棚內设施完善、规划布局合理,作业环境整洁干净,羊肚菌长势强劲,大量的羊肚菌正在生发,长成的羊肚菌菌朵外观漂亮、惹人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记者与重庆新稷园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波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记者:是什么机缘让你踏上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推广之路,你们作了哪些探索实践,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效?
李波强:踏上羊肚菌这个行业也是纯属偶然,本身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农业。在一次出门野钓的路上发现羊肚菌这个东西,感觉很神奇,很漂亮,加之网上翻阅资料了解到它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比普通的菌类要高,觉得它的市场潜力很大,于是就踏上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探索之路。
记者:目前人工羊肚菌栽培市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区域主要分布在哪里?
李波强:目前人工栽培羊肚菌已基本取得成功,但还未完全成功。羊肚菌属于珍惜菌类,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它的生长周期短,从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五月结束,其余的时段还可以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目前国内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四川、湖北、云南、贵州、重庆等少数省市。
记者:人工栽培羊肚菌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哪些方面?你对读者发展羊肚菌产业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波强:羊肚菌产业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栽培技术缺乏标准规范,也就是说栽培管理很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二是羊肚菌栽培受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容易遭遇低温、高温、雪灾及大风等自然灾害而造成减产;三是优良菌种难求。
建议:首先要选择好菌种和适应羊肚菌生长的环境,找一家靠谱的种植基地学习,熟悉羊肚菌的生长习性后,可量力而行试种,逐步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不要盲目一次性大规模种植。
记者:贵公司推广的羊肚菌菌种在性状、产量、稳定性方面有哪些优势?
李波强:本公司在羊肚菌菌种的分离纯化在业内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并申请获得羊肚菌大田种植高产专利。经过人工筛选、培养、驯化后得到的优良菌株性状稳定。其稳定性方面表现在每年产量都比上年有显著提升。
记者:羊肚菌作为一种高效稀有的食用菌,是一个极具开发前景的特色效益农业项目,结合当前各地正在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你对羊肚菌未来发展趋势怎么看?
李波强: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一直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当下食用菌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的难题。在此背景之下,部分地区的香菇、黑木耳等传统食用菌产能过剩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同时羊肚菌、灵芝、牛肝菌等珍稀食药用菌产业在各方面的引导下正在逐步壮大。作为“菌中之王”,羊肚菌市场需求旺盛,迎合了产业消费升级,顺应当下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的需求;因此,投资羊肚菌已经成为了行业热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如此紧迫而巨大的脱贫压力下,许多贫困地区选择发展羊肚菌人工栽培作为脱贫法宝。这是因为羊肚菌人工栽培生长周期较短,劳动强度较低,劳动力投入较少,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2~4),以亩生产150千克鲜菇、单价150元/千克(2016年产地收购价)计算,亩产值高达2.25万元,是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的10倍以上;羊肚菌生产结束后,废料可直接返田增肥,对土壤改良和作物产量提高具有明显效果;羊肚菌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销售、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创造可观的就业岗位。随着栽培技术日臻成熟以及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上的优势逐渐凸显,羊肚菌人工栽培已经成为不少农业基地县重点引进的优势现代农业项目和重点扶贫项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羊肚菌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在项目资金、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