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凌虹(刘早生 摄)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1月12日讯(记者 刘早生 李朋)1月11日下午,在协商讨论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期间,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凌虹接受本网记者采访。她建议加快重庆市特色农副产品出口步伐。
凌虹委员指出,重庆市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下大力气致力于乡村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和短板也凸显出来。比如重庆市有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如杂粮杂豆、干果坚果、中药材、植物香料、特色果蔬、特色畜禽产成品、工艺产品等产品及其加工品……这些产业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这些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主要以本地为主,少部分销往市外,很少有出口到国外的。少数企业将基础原料或初级产品销售至外省,由外省市企业贴牌出口。因此其产品价值低、附加值少、农民收入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精尖产品还不是很多。
2020年是乡村振兴实施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产业的提升和农民脱贫增收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拓宽重庆市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将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是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凌虹委员介绍,重庆市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是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当地优势的特色名品,如綦江饭遭殃、老四川,石柱黄莲、莼菜,开州的木香、云阳菊花、梁平柚子、张鸭子,奉节脐橙等。二是有不少企业有拓展海外市场的强烈意愿。三是当地政府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心和支持举措。
如何加快将重庆市特色农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高产品价值及产品附加值,凌虹委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支持培育一批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建议市农委帮助企业充分了解特色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和产品标准,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龙头企业。企业练好内功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和包装,为其产品出口打下基础。市农委在龙头企业培育上通过政策指导、项目支持、业务培训、产业技术帮扶等方式,引导有潜力的龙头企业按出口产品规范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对出口农副产品企业开展信用培育,帮助和指导一批企业通过国际国内相关认证。
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合力。市商务委加大对农副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外贸促进政策,加大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和贸易促进等政策支持和外贸贷资金的支持。市金融监管局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模式,帮助出口企业引入政策性银行低成本资金,扩大生产。市口岸物流办加强农副产品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服务新通道,对涉及农副产品出口的行政许可事项从企业申请到海关受理、审核、许可、证书签发全流程简化办事程序,设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农副产品跨关区直通车。重庆海关加大对农副产品出口认证的培训,扩大出口基地备案规模。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外贸资源。充分利用市属国有龙头外贸企业如重庆对外经贸集团的资源,拥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储备,拥有渝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进出口服务等优势。各区县和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和依托这些资源,与重庆对外经贸集团对接和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联合机制,借助技术智力支撑。借助市属龙头外贸企业的优势,让更多的重庆本地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国门。
四是充分利用展会做好品牌推介。充分利用广交会、西部农交会、境外食品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展出重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做好品牌推介,扩大影响力。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地区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把有需求潜力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重点瞄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乌干达等海外市场,提高出口订单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