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调整后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共3154个,其中黔江南溪号子入选。
最具特色的民歌“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诞生于武陵山区
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区
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
丰富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奠定了民歌丰厚的土壤
她的诞生地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
渊源要追溯到唐朝
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
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
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
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
它是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遗存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又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艺术特点
南溪号子的主要特点为
一人领唱,两人扮尖声,数人帮腔
从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应和
在天野之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
2006年
南溪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溪村有着“十对男女九对歌,十首山歌九情歌”的说法
南溪号子的歌词多属即兴创作
无伴奏乐器,多以情歌为主
靠口头传唱得以世代相传
没有文字记录,爱唱山歌的人
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往往是一首山歌开始由一个人唱
大家喜欢自然就会在人群中传唱
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农村集体化、公社化时期
坡上干活的人唱起号子
两岸应和,声调宏壮
那时是南溪号子的鼎盛时期
我自深谷溪流来
“鹭鸶死在田坎上,白鹤拢来哭一场,虽说不是同林鸟,大家都是‘打鱼郎’……”
说起吼号子,老人颇有些兴奋,“那是祖辈上传下来的东西,个把人不能吼,要人多才得行。一人领,多人和,干起活路来才解乏鼓劲。”
南溪号子也多次参加区县的文艺汇演,老人中也有几位获得过歌王、歌师傅的称号。
保护措施
对南溪号子曲目在整理、收集的基础上结集出版中小学民歌教材,扩大南溪号子的影响;
在鹅池镇、南溪村的中小学成立南溪民歌演唱队,由民间号子手和文化专干传授号子唱法,培养青少年对号子的兴趣;
黔江区政府定期举办民歌比赛,促进南溪号子的传承和发展。
南溪号子走进学校
渝东南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村寨
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
培育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也造就了其浓郁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民歌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