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龙舞 “舞”出乡村振兴“一条龙”

2019-11-25 16:32:39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今年5月,经过改编的铜梁火龙在铜梁区龙舞广场激情上演。

改编后的铜梁火龙在特制的舞台内进行表演,舞台为一个有着10厘米水深的圆形表演区,铁水抛在空中即可形成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通讯员唐明兵摄

夜空中漫天灿烂,如流星,又似烟火,两条蛟龙遨游其间,飞舞翻腾……近年来,铜梁大力发展铜梁龙舞这种当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从龙灯制作、演艺表演、技艺传承到文化旅游的文化产业“一条龙”,不仅让这项流行于当地农村的民间艺术保持了蓬勃生命力,还带动了乡村振兴。

铜梁区级非遗传承人欧建康说,他的祖辈们一定想不到,靠着舞龙这点爱好,他们家族不仅出了名,还能致富。

“区里和镇上都有演艺公司,我们不愁演出机会。”欧建康说,一年下来,全镇火龙表演收入超过200万元。“这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关键是还不耽误平时打工、务农。”

铜梁龙舞常舞常新

铜梁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秦启江说,欧建康所在的铜梁区高楼镇是铜梁火龙的发源地,烧铁水、打火花,龙舞队员在火花中赤膊舞龙,火龙表演场面十分独特。铜梁龙舞因此久负盛名,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过去因为缺乏包装打造,龙舞这种艺术只在当地流行,是村民们节日娱乐的‘小把戏’,难以形成产业。”秦启江说,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当地集中力量宣传打造这种民间艺术,龙舞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登上了各种重要节日庆典的大舞台。

铜梁龙舞先后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北京世园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并远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在过去不久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上,9条身长60米的巨龙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飞舞翻腾,常舞常新的铜梁龙舞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关注和赞誉。

龙舞产业链整体发展

“舞龙的诀窍在龙头,文化产业的龙头就是响亮的文化品牌知名度。”秦启江说,铜梁龙舞知名度的大幅上升,带来了龙舞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演艺产业率先兴起。如今,在铜梁区像欧建康这样平时务农,闲时当演员的农民超过2000名。政府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当地兴起了35支民间龙舞艺术表演团队,龙舞演艺每年能为铜梁区带来6000万元至8000万元的收入。

龙灯彩灯产业也快速壮大。新春佳节,全国很多地区都有举办灯会、舞龙舞狮的传统,因此每年下半年,龙灯订单就从四面八方向铜梁飞来。仅今年1月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的订单,就让从事龙灯彩扎的贫困村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龙舞产业对旅游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也十分明显。如今,铜梁各个景区都有常态化的龙舞演出,到铜梁看龙舞成了重庆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祖传老手艺更有价值了

铜梁龙舞在文化产业“一条龙”发展中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48岁的周建是龙灯彩扎市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引导下他注册了公司自己当上了老板。去年,一个龙灯彩扎基地在他的老家太平镇坪漆村建了起来。

这是铜梁区把龙灯彩扎与脱贫攻坚结合的一项探索。周建得到的任务是教贫困户学扎龙手艺,目前他带了三四十个徒弟。“他们都是中老年人,以前没啥事就打打牌。”周建说,“现在学了扎龙手艺,忙着接订单,打牌的少多了。”

在周建眼中,这一年多以来,老乡们不仅通过扎龙增加了收入,连精神状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村庄随之兴旺起来。

现在,这样的龙灯彩扎基地一共有8个,其中4个设在市级贫困村。周建说,近几年他的公司最大的变化就是产品越卖越远,经政府牵线,多次销往海外。“龙灯销售好,还能带动贫困户,我觉得我家祖传的这个老手艺更有价值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