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产教融合的平台战略

2019-10-12 09:34:28  来源:光明日报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路径机制,明确“打造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以重点带动全局,标志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正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

产教融合天然的跨界性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平台化发展。产教融合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上的平台载体支撑,更呼唤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方案》的发布,能够有效统筹城市承载平台、行业聚合平台与企业主体平台互联互通,为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提供试验平台,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发展创造交汇点,为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走向高维跃迁提供战略支点,为打造行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骨干神经网络。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产教融合平台,就是要成为以人为核心的跨界创新资源要素吸附场,发挥广大高校在创新人才流通中的重要枢纽作用,打造跨界创新要素“引力平台”;就是要打造互为供应链的资源吸附与组织方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为参与主体的分类、精细化定位创造新空间,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优化,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实现更高维度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契机,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供需服务对接机制,精准定位终端用户画像,精准整合供应链资源,精准反馈目标用户群,打造供需联结自适应机制;就是要建立基于产教融合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拓展延伸学校服务时代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功能模块,因需而智,无限定制。

平台战略为产教融合改革注入了裂变级能量。产教融合平台将激发数以万计的企业和高校共同探索全新教育形态、产业形态、创新形态与治理形态,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建设道路、模式和路径,创造历史性机遇。参与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的各方要基于自身的特色优势,共建共享,发挥合力,形成产教融合指数级裂变。

多维赋能:打造虚实相融的平台结构。产教融合平台既要基于真实场景构筑真学真做的物理平台,又要打破三维空间建设虚拟平台。实体平台要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开发关键环节,聚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载体。要发挥行业、企业在实体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位分析、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实践、就业输出等,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共享模式。虚拟平台既依托实体平台,又要打破实体平台地域、时空、环境、层次对创新所需人才、信息、资源和项目约束,围绕重大攻关任务开展跨区域、跨学科、跨组织的高校协作,构筑投资于人的强大创新生态。

因需而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核心引擎。产教融合平台要推动校企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和中央共享中心,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感知互联、数据共享,促进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打造双向集成、闭环反馈的数据中台,形成智能“神经大脑”,提升决策的系统度、精准度与及时性。要推动以数字化深度连接产学研用,加快建立课程、教学、培训、研发的数字化共享平台系统,加大网络课程比重,创新网络学习、记录、评价模式,做好网络学习成果的记录与应用场景对接,探索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新模式。

国际标准:形成高质量供应链生态。产教融合平台是各类创新试验动态演化的集成载体,要用统一标准保障质量,用标准语言搭建面向世界的公共话语体系。标准的建立和使用要紧密围绕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在课程、机制、认证、评价等方面全要素参考引入国际一流标准,并依据本土产业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改造升级,既指引各区域开展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又能在实践检验中持续优化迭代。要以标准应用促进各参与方持续投入产教融合改革事业,释放改革红利,形成稳定预期,持续打造高质量供应链生态。

价值共享:形成平台自我演化机制格局。要通过机制建设实现自我演化。要坚持人才为本,将人力资本作为主导性生产力要素,以人才开发为主线。要坚持贯通体系,以平台为载体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普通教育体系,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要坚持分类定位,促进各学校、学科、专业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加快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需求导向,将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需求全方位融入供给,提升供需匹配精准度。要坚持创新激励,以鼓励创新、创造价值、共享价值激活平台主体。要坚持开放融合,不断在互联共享中积累经验成效。

随着建设试点的实施,相信会有更多城市、行业、企业加入到产教融合平台,会在创新实践中创造出更多属于中国的产教融合道路经验,让产教融合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一份贺礼。

(作者:陈锋,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