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以“融合”为魂,用大数据赋能

2019-08-07 10:29:57

陈家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以及2018年5月在致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都强调,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助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为期一周的忠县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能力研修班培训学习,让我切身感受到贵州省贯彻新发展理念、先行先试,实施大数据战略带来的“后发赶超”成效。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应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抓住“融合”这个灵魂,以大数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让大数据智能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赋能。

一、主动融入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

贵州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之一,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数据的“意见”“规划”“方案”和地方法规,建设了省内数据资源集聚的系统平台,集中统筹布局一批大型数据中心,吸引了国内外大数据企业进驻,构建了大数据核心、关联、衍生三大业态和大数据政用、民用、商用的良好生态链,赢得了发展主动权。贵州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谁掌握了大数据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资源和主动权”。

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发展大数据已经是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增强“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我们应主动融入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以信息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大数据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大数据政用价值,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聚合各类数据,再造政务流程;开放数据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商用价值,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探索创新大数据发展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深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民用价值,服务社会民生,让人民群众分享大数据发展红利。要借助大数据的威力,实施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抓好大数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贵州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让贵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忠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思路和举措。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一是要加快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实现深度融合,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业、网络零售交易、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二是要加快农业智能化。积极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向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做到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更广范围推销品牌农产品,有效推动“农产品飞”。三是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转型,以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四是要加快大数据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等新兴服务,形成“大数据+大健康”“大数据+物流”“大数据+金融”等多种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五是要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瞄准科技前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三、抓好大数据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

要着力推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痛点、难点。一是打造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搭建共享经济数据整合、监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共享经济公共政策服务平台,按照“全县一盘棋、平台一体化、办事一张网”的目标,建设覆盖县乡村的网上办事大厅,实行政务服务事项在网上集中办理。二是助推脱贫攻坚。全面打通扶贫、公安、教育、卫计、工商、民政、人社、国土、住建等部门数据,实现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自动比对、自动预警,对贫困户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画像、准确查询,减轻基层扶贫干部填报表工作量,提高扶贫效率。三是改善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公共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升。

(作者系拔山镇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