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江区鹅池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富镇、商贸活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全方位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引领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鹅池镇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19年,全镇新增经济作物3050亩,粮经比例为3:7,其中,深度贫困村方家村达到2:8。按照“3+X”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实施2990亩亩产万元立体农业,其中新增2340亩,预计实现总产值3820万元。成功创建瓜蒌+白芨、花椒+蔬菜、水稻+水产、木姜+中药材等多种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筑牢传统产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方面:巩固标准化烤烟种植示范基地2628亩;管护在地桑1550亩,落实新栽桑520亩;围绕“巩固全区生猪养殖地位,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注重环保,合理规划,科学喂养,全年存栏生猪2.8万头,山羊4200只,肉牛5400头,家禽7.4万羽。特色效益农业方面:建成5000亩辣椒种植基地,200亩食用菌示范基地,巩固和发展高山生态无公害蔬菜550亩,新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2500亩(油茶1000亩,木姜子1000亩,花椒500亩),其中方家村投入股权化改革项目资金30万元,建成木姜套种板蓝根核心基地500亩。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新培育一家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500亩,新增3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1名种植蚕桑85亩,1名发展食用菌+蔬菜轮作50亩,1名发展高山生态无公害蔬菜400亩。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辣椒种植基地为基础培育“扶贫车间”1个(以烘烤辣椒、生产糟海椒、酱海椒为主);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恢复重建我镇供销合作社。四是强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实做细“七权同确”,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目标任务;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实现路径;抓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落实;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用足人才振兴“工具箱”,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年初以来,鹅池镇搭好平台“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期,通过分类分层培训、专家面对面授课、基地实践示范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名。各村(社区)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讲习所,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讲习100余次,着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强化党员“带”。鼓励和支持“能人”党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激发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共同致富的浓厚氛围。三是广开门路“引”。积极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全年引导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3起,引进辖区外成功人士2名创办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激活文化振兴“一池水”,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夯实硬件基础,提升文化服务“软实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面落实镇村两级图书室免费开放,组织单场活动4场,公益性文化活动2场,公益性电影进村演出84场次,流动文化进村演出16场次。
注重继承发扬,助推文化活动“上台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的传承保护。充分利用国家级“非遗”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以填词的方式新编“南溪号子”法治号、普法号、扫黑除恶号、防邪号共43首,成为法治文化新品牌,由方家村、社溪村、学堂社区干部组建了鹅池镇普法文艺宣传队。
坚持正向引导,打造文化引领“新高地”。以评选“新乡贤”“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为依托,开展纪念“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大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振兴乡村文化。
细耕生态振兴“责任田”,打造美丽乡村新亮点
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两城同创”为抓手,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着力实施山、水、林、田、路生态保护和修复。落实各类保洁人员60名,扎实开展集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强辖区河道整治;严控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设施农业、重点产业基地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启动12家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种养循环模式,努力实现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社溪村传统特色院落保护,加强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发展农家乐17家,其中二星级1家,一星级农家乐3家,准星级5户。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完成村(社区)人蓄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全镇基本实现了人畜饮水安全;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镇户户通电,供电质量稳定可靠;实施天然气“乡乡通”工程,集镇用户基本达到通气条件;2018年以来,共完成村道路硬化42公里,新建、改扩建村道公路105公里,硬化人行便道63.5公里,全镇通达通畅;完成全镇垃圾清运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全面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完工并投用镇公共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狠抓基层党建“聚合力”,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基层党建聚合力,从严从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力量完成了对1个后进村党组织的整顿,促进农村党组织晋位升级,全面提升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印发村(社)干部行动规范“十不准”制度执行。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大力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了农村社会良好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整合资源强联动,试点开展跨村联建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遵循“党委靠前、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以上率下、提高质效”的思路,实行强弱联合,跨村联建了“南溪联合总支部委员会”和“学堂联合总支部委员会”,提升乡村振兴合力。
产业集聚添动力,结合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把培育村级集体经济与推进“三变”改革相结合,探索采取合作入股、发展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逐村研判、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通讯员 陆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