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 创新机制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2019-07-25 10:20:10

立体农业基地

“念到名字的人,依次上来签字领钱。第一个何福,第二个严乾顺……”不久前,在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65户贫困户齐聚村委会会议室,喜领第三年股权化改革分红,户均领得1107元。

股权化改革、流转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不仅有保底分红500元,还有利润分红。这是黔江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的涉农资金利益联结机制,促农增收的真实写照。

创新添活力,创新促发展。建立涉农资金利益联结机制仅仅是黔江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创新求变,先行先试、探索试点的机制之一。

强前哨 建中枢

解放思想、多想办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乡村振兴才能解决一个个难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黔江区委、区政府深入研究、创新谋划,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将乡村振兴办公室列为区委工作部门,解决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统筹差、力量散、效率低、推进慢等问题;并建立工作统筹、项目清单、专班专抓等6项制度,推行项目化、清单化、台账式管理,高位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切实推动高水平服务决策、高效率协调运转、高标准推动工作。

有了区委组织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强前哨”“可靠中枢”,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迅速分解、高效落实,事事有人抓、件件有成效、群众有实惠。

“有项目、有产业、有分红,村民腰包鼓了,信心倍增、干劲十足。”新建村村主任张态福说,新建村得到80万元股权化改革资金,用以大力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收入有了保障。

上联下接、统筹资源、带动发展,这样的涉农资金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市尚属首创,其核心在于出台《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意见》,采取“区上统筹+群众自筹”、“自主发展+主体带动”、“保底分红+优先保障”、“管理激励+监督倒逼”等方式,截至目前,已帮助3240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让产业发展短板变样板、农民增收难点变亮点、集体经济弱项变强项、基层组织后进变先进。

树品牌 强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今年1月,黔江区政府与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信正业举行了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签约仪式,总投资达120亿元。这是黔江区和中信集团按市场化原则开展全方位合作的首个示范性工程,也是黔江创新央企与地方“三聚三帮”深度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具体实践。

“三聚三帮”即聚“点”帮弱、聚“线”帮贫、聚“面”帮难。创新设立产业发展种子基金和医疗、教育帮扶基金,加大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扶持贫困户全面发展,帮助定点帮扶的木良村2017年顺利“销号”;聚焦脱贫攻坚主线,加大人、财、物保障投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地方建设,就黔江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桐坪隧道、濯水康养小镇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全区成立了蚕桑、生猪、烤烟、猕猴桃、脆红李、食用菌等骨干产业发展指挥部,由区‘四大家’领导任指挥长。”黔江区委乡村振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发展方面,全区还创新了明确一个目标、组建一个班子、制定一个规划、下发一个文件、成立一个协会、创建一个商标、建好一个机构、打造一个基地、研究一套标准、落实一个保险的“十个一”工作模式,确保了农业产业发展有方向、有人抓、有路径、有政策、有约束、有品牌、有支撑、有样板、有规范、有保障,推动农业产业的提速发展。

同时,创新“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模式,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全区完成10万亩立体农业基地建设,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成效初显。

筑基础 美乡村

阿蓬江畔绿,古镇处处新。

“得了红旗,很高兴。大家把环境卫生做好,生活更舒适,品质也更高。”日前,在黔江区濯水古镇,乌杨社区获得了该镇2019年第二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查考核的流动红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德山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了乡村,乐了乡亲。

这是黔江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个5”工作机制,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全区以抓“定目标、定模式、定内容、定标准、定价格”“五定”提效率,“通水、通路、通电、通气、通讯”“五通”强基础,“改风貌、改厕、改厨、改圈舍、改地坪”“五改”促生态,“治污水、治垃圾、治乱搭乱建、治乱挖乱采、治乱砍滥伐”“五治”促规范,“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化”“五化”促美丽,共建成市级美丽宜居村庄4个、美丽庭院600户、绿色村庄20个。

环境整治树形象,人才工商强素质。

黔江区还创新“政策+激励+待遇”下乡促进机制蓄积人才队伍,出台优惠政策,为下乡人才提供“定心丸”;加强激励引导,为下乡人才注入“强心针”;坚持待遇留才,为下乡人才贴上“暖心膏”,营造了“组织管干部、干部管干事”“人才服务乡村、乡村锻炼人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审批+扶持+服务”工商企业入乡促进机制引来“源头活水”;探索构建工商企业入乡促进机制,着力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农民自身投入乏力的瓶颈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畅通企业入乡通道,采用“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等模式,引导119家工商企业下乡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高效激活农村经济、壮大乡村产业、带动一方农民。

在黔江这片因改革创新而增添新活力的大地上,新产业正蓬勃发展,新气象正不断涌现,描绘着、丰富着乡村振兴的蓝图。

刘茂娇 周艳红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