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创新机制壮大集体经济

2019-07-15 10:53:19

本报讯(记者 黄敏 通讯员 向前/文 首席记者 杨敏/图)近日,石会镇中元村村民黄兴志一早带着村民出门,到中元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地里工作。据黄兴志介绍,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来,他就在此工作,收入稳定,做一份工能领“两份钱”,比起以前在工地上打工好处多多。

石会镇中元农民新村一角

2018年,中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综合收益50余万元,保底分红23万元,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解决了全村200余劳动力常年就近务工,全村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1:9,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称号。

因势利导

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7年,黔江区农业农村委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通过召开院坝会、村民小组会、村组干部会、党员会等形式,在中元村得到全村85%以上村民同意后,区农业农村委与中元村村支两委组织开展了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工作。

在此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委通过“三资”清理,对全村集体土地、林地、山坪塘、饮水工程、电商平台、活动室、农房复垦土地及集体资金按现值评估作价,全村共有集体资产382.97万元。人员清查按照1982年第一轮土地承包人口核定,全村核定股民数1945人,确定股份1945股,集体资产量化每股1969元,初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有了规划目标,还得量化股权。区农业农村委首次对中元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时集体净资产按个人股设置股权,不设集体股,全部量化到股民,合作社申请的国家补助资金全部作为集体股,不再配置给个人。合作社收益按照5:3:1:1的比例进行股份分红(即: 提取收益50%作为公积金,30%作为土地流转户二次分红, 10%作为全体股民分红,10%作为公益金)。

搭建平台

奠定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中元村有耕地面积3100亩,全村有1945名股东,以小组为单位,相邻15户为单元,选举产生1名户代表作为股东代表,全村共选出了41名股东代表。

“我们村不仅有股东代表,还有理事会和监理会。”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远仲告诉记者,中元村以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了合作社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搭建了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平台,奠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

今年35岁的帅君就是理事之一,她日常除了照料自己的生活超市和电商平台以外,大多数时间就是帮村民卖土货,谁家鸡蛋卖不出去就来找她,谁家老人不会充话费和电费也会来找她,凡是村民需要她帮助的地方,都有她的身影。

此外,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区农业农村委将中元村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运营。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科学规划

绘就集体经济发展蓝图

区农业农村委紧紧抓住全区分层分类开展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的机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大力发展传统骨干产业、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编制了《石会镇中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0年)》。

到2020年,全村粮经作物比达到1:9。即建蚕桑基地800亩,年产茧突破1000担;建成花椒基地1200亩;建成特色果蔬基地1133亩(其中,猕猴桃300亩,草莓123亩、羊肚菌60亩、设施蔬菜100亩,脆桃450亩,其它水果100亩);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100亩;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30户;年出栏生猪500头,年出栏特色禽类(土鸡、七彩山鸡、珍珠鸡、鸽子等)1万只;建成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

建好机制

合理保障各方利益

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市场经营主体+农户多元经营管理格局。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在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优势作用。

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按照规划完成产业布局,在优先保障股民权益前提下,将不同的产业分别承租给市场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把管理、技术、经营、人才等问题交给市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分红。

今年52岁的邓技奎是其中的受益者,两年前,他靠家里的几亩地生活,如今他一年的务工收入和土地入股的收入就达8万元。说起现在的生活,邓技奎满心欢喜。

此外,中元村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加强规划引领,探索传统骨干产业+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在产业规划中仍把传统骨干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在巩固发展蚕桑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结合乡村生态原始古朴等元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找准发展定位,多元发展。

培育主体

探索多形式经营管理机制

中元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调动各方资源,积极探索经营管理模式。

村民罗成军是村里的养蚕大户,由于他年轻肯干,还懂得一些养蚕的技术,他反承包村里的110亩集体土地,种植桑树养蚕,一年纯收入10万元。

在优先保障股民权益前提下,同时面向社会考察有资金、有技术、懂经营的业主承租经营集体产业。目前,合作社发展的420亩蚕桑,有320亩承租给3个养蚕大户(2户为股民、1户为邻村养蚕大户)。

此外,区农业农村委先后从成都引进了多年从事花椒生产的业主承租了1200亩花椒基地,将村里的300亩脆桃基地承租给合作社股东管理,让百姓利益达到最大化。

同时,区农业农村委发动村里懂电商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公开招租落实业主,草莓基地实现固化分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