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渝境内外媒体考察团走进黔江区,先后走访参观了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土家十三寨民俗生态博物馆、芭拉胡景区、规划展览馆、濯水古镇等地,深入了解黔江区在脱贫攻坚、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在领略了黔江民俗风情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后,考察团的记者们纷纷为黔江高质量发展点赞。
“哇,真是太壮观了!”雨后的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凉风习习,空气里也飘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园内的猕猴桃已经挂果,考察团成员们行走在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纷纷发出赞叹。
据了解,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是一项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在全区范围内已栽种猕猴桃万余亩,枇杷、李子、脆红李、杨梅1000余亩。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感觉黔江猕猴桃产业发展日趋成熟。而且,扶贫的根还是在产业,黔江的猕猴桃能够带动一方百姓可持续的增收、致富,说明黔江区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在深入了解黔江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后,香港商报驻重庆记者站站长童文武说:“绿色、优质的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市场,我了解到黔江正在朝着更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在努力,我相信,未来,黔江的猕猴桃或者优质农产品能够销往港澳地区并出口到海外,这对黔江品牌影响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能够更有力地推动黔江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旅融合,从而带动百姓致富。我觉得黔江这方面是很有潜力的,我也非常期待见证这一天的到来。”
“我之前来黔江都是来买点土特产,真正从工作角度来黔江还是第一次。”中新社重庆分社记者陈茂霖来黔之后,深入基层采访,感触颇多。他说:“我比较关注的是黔江区在脱贫攻坚工作这方面的一些成效,并且我也深入到乡镇去实地采访了一些贫困户,他们通过政府的带动,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了贫困。我觉得这是黔江精神最直接的体现,这是黔江精神赋予黔江人的一种特有的‘犟’劲和内生动力,我深受感动。我将会把在黔江期间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形成文字,尽我们媒体的努力,为黔江发声。”
在土家十三寨民俗生态博物馆,考察团一行体验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婚嫁习俗、农耕文化,土家族村民为欢迎考察团的到来,唱起土家山歌,跳起土家摆手舞,展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的就是这里。”在十三寨,《行而尚学》节目组总编导吴生林和她的同事一直拿着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记录。她称赞道,“土家十三寨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很原生态,非常有吸引力,是黔江的宝贵财富。”
黔江芭拉胡景区北起黔江老城,沿黔江河,南至阿蓬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这里垂直落差高达500米、长近10公里,荟萃江、峡、洞、峰、塔、寺等独特景观。绝壁栈道算是景区的一大亮点,该栈道盘桓于悬崖绝壁之上,全长1公里,栈道上设有多个玻璃观景台。考察团站在观景台和玻璃栈道感受峡谷风光,拍照留念,脚下是万丈峡谷,感觉颇为刺激。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重庆分社特派员王纬温告诉记者,黔江的峡谷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景观,风光很好,非常壮观。有少数民族特色、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加上黔江目前的“铁公机”立体交通和未来会有的高铁,黔江旅游的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此次来黔,王纬温非常关注黔江的旅游和农业发展,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中新互联互通的平台,将重庆主城九区以外的黔江融入到“中新项目”当中。他说:“旅游和农业能够带动城市发展,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我会把在黔江收集到的新闻题材更深度地报道,尽己所能,促进新加坡跟重庆更深层地交流合作,为黔江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濯水古镇,看后河古戏、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跟着当地工作人员一起“穿越历史”,走进濯水古镇“四大家族”的生活,并详细了解了古镇保护、开发等情况。
作为先后6次到黔江考察采访的“资深游客”,童文武对濯水古镇景区的变化大加赞赏。他说:“我每次带到黔江的客人,不管是境内还是境外,他们对黔江都是赞不绝口。不仅仅是濯水古镇,还有芭拉胡、蒲花暗河等很多景点,都非常有吸引力。今年6月,濯水古镇景区荣获渝东南山水民族民俗风情游‘海外游客最想去的内地新兴旅游线路’大奖,我们正在积极行动,在香港进行黔江旅游推介,组织香港的游客到黔江来旅游,希望黔江旅游发展越来越好。”
“我们这次境内外媒体黔江行活动,主要就是为了让黔江不出国门就能被外面听到黔江的声音,不到国外推介就能让外面了解黔江的形象,让黔江品牌走向海外。同时,这也是给境内外媒体一次深入基层的宝贵机会。”市委外办秘书处处长冯仁勇说,“黔江是一个山水相融的立体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五彩城市,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年轻城市。这次行程结束后,除了各个媒体将会在各自平台对黔江进行推介外,市外办调研组也会将在黔江的见闻向上级报告,在一些重大的外事活动和国际旅游推介会上植入黔江元素,提升黔江国际知名度和曝光度。”(记者 王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