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也是保护好大自然。近年来,黔江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态治理和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黔江区实施了珍稀名木古树保护工程,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实施挂牌保护现有古树名木,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全区陆地野生保护动物数据库,严厉打击猎捕、驯养、经营等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管理次要级别野生动物猎捕、驯养、繁殖、经营(如野猪、刺猪等)等活动,实行全覆盖办证许可。此外,黔江还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确保野生动物种群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大病虫害监测普查力度,一旦发现疫情,启动应急响应,切实做到“七到位”(测报、检疫、防治、执法、科技支撑、宣传、检查验收)和“五落实”(目标、任务分解、资金、责任、考核),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
截至目前,黔江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有137科408属65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脊椎动物有27目56科153属213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至2018年底,黔江建有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仰头山市级森林公园、武陵山自然保护区、小南海市级自然保护区,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山、水、林、田、湖、草,本身就代表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更承载着物种和遗传的多样性。黔江区下一步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恢复自然生态为重点,依托小南海水库、阿蓬江、黔江河等生态流域,积极采取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综合整治、矿山生态治理、湿地修复建设等措施,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山体修复,推进受损山体恢复自然形态,加强城市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并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督体系。(记者 徐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