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温暖明媚,侣俸镇石蛤村田野一片绿色。公路边一栋漂亮的农家小院旁,一位满脸笑容的中年妇女正在采摘新鲜的四季豆。谁也看不出来,她是一位尿毒症患者,每周都要经历两场痛苦的透析。
“这位就是赵善芳,我结对帮扶的患者。”侣俸镇卫生院医保科科长周顺一边告诉记者,一边和赵善芳挥手打招呼,“这两天感觉如何?血压控制得如何?”“昨天去做完了透析,降血压药按照你的要求吃的,感觉还可以。”赵善芳看见周顺,连忙搬过屋檐下的小桌子,她自己也赶紧端了张小板凳坐过来,挽起胳膊开始量血压。
为村民检查眼睛。
赵善芳今年48岁,育有一儿一女,小女儿13岁。她和丈夫很勤快,这栋小楼是夫妻全部积蓄盖起来的,本来生活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没想到,2016年9月17日,她突然感到头晕、呕吐,检查确诊为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透析。那时,每次透析都要300多元,一周就要花1000多元。丈夫承受不了经济压力,没多久就和她离了婚,她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救了我,是这么多好的医生的关爱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赵善芳说,区卫健委、侣俸镇政府、侣俸镇卫生院等单位同志都非常关心她。不但让她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还大大降低了透析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每周透析次数降低了,身体状况比以前好多了。
而在当天,在太平镇垣楼村1社,太平镇卫生院院长张辉波正带着陈佳等几名全科医生在院坝里为村民周生均诊疗。
向村民讲解药物用法。
今年48岁的周生均,原本是深圳一家效益不错的生物化工企业的技术骨干,收入不错。然而10多年前,他患上了严重的乙肝,后又患上痛风、重度高血压等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每天需要服用的药堆满了饭桌。成绩不错的儿子又先后上高中、大学,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周生均一度变得精神有些恍惚。
“真的特别感谢这些家庭医生,主动来和我签约,我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周生均眼泪花花地说,如果不是家庭医生,他可能早就没命了。他血压最高时高压达到了240,头晕得下床都不行,更别说去医院看病。
自从去年家庭医生和周生均“牵手”后,医生们三天两头就会来家里给他诊疗。只要感觉不舒服了,一个电话,哪怕半夜,医生们都会赶过来。如今,周生均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乙肝得到了规范治疗,痛风也好多了,他现在可以骑车去镇上买菜割肉回家煮饭了。儿子在重庆交通大学读大二,学校不但免除了他的学费住宿费,还有奖学金和勤工俭学金可以做生活费。这让周生均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据了解,为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学会自我健康保健康复,区卫健委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健康扶贫行动,努力争取政策,建立起了1000万元的健康扶贫基金。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的政府兜底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光明扶贫工程、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六大举措”,让所有的困难患病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不再为看病发愁。
区卫健委扶贫办副主任周继群介绍,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我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贫困群众对医疗的深切盼望,不让一位群众为医疗发愁。今年1-4月,全区有1119名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帮扶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