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隘口村保象寺水库,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隘口村七社。这里曾是一条“断头路”,如今汽车能开到每家每户门口。隘口村村支部书记周家兴看着路上车来车往,指着脚下的路告诉记者:“这条以前的断头路和另外一条凉浸路都是老社长王炳生带头捐钱修的,现在村民出行真是方便多了,群众日子也越来越好啦!大家都叫王炳生‘修路社长’。”
如今的隘口村七社的进村道路笔直宽敞,路边农田里特色农作物一片连着一片,道路两旁,建有果蔬基地和采摘园,各种绿植错落有致。周家兴说:“现在的隘口村村风村貌、产业发展等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像老社长这样的新乡贤功不可没啊。”
今年81岁的王炳生,年轻时在广东、贵州等城市打过工,育有三男二女,孩子们家境都不错。2011年,王炳生本该在家安度晚年、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回村当村官!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是土生土长的二坪人,我有责任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王炳生看来,做人要饮水思源。
记者见到王炳生时,这位81岁的老人刚从地里忙活完,一路上碰见村民,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夸赞老书记:“只要村子里有需要,只要帮得上忙,老社长都会尽力帮。”“我们七社的那段土公路也整好了,多亏了老社长王炳生,是他事事带头,积极捐款才建成的。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社长,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
时间回到2012年,那是王炳生担任社长的第2年,也是他带头捐款修第一条路—凉浸路的时候。周家兴说,凉浸路连接凉水湾和浸水湾,是7社通往隘口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必经之路。当年修凉浸路的资金,一部分是镇里补助的复垦资金,一部分是成功人士捐赠和老百姓自筹的。当时,王炳生就带头捐献了5000元,但是资金仍存在缺口,这条1000多米长的水泥路修到7社村口的保象寺水库附近就被迫中断了,形成了一条长约300米的断头路。
由于遭重车碾压,这条断头泥巴路一直沆沆洼洼,一下雨更是寸步难行。村民多次建议整修,老社长也一直放在心上。他找到村里,主动提出要打通断头路。但村里也没有集体资金支持,又因路程较短不能申报项目,只能靠村民集资修建,于是这事儿一拖再拖,成了老社长的一块心病。
2017年,王炳生当社长已经第6年了,他下定决心不再等待,一定要打通这条断头路。
当年7月,王炳生的子女回来为他庆贺生日,王炳生的动员工作就从自己的子女开始。他说:“社里要整修社公路,你们要带头捐款,计划让你们一共捐款10000元。”
王炳生的子女带头捐款,村民们也纷纷主动集资,镇里也挤出资金给予帮扶,2017年年底,断头路终于打通了。
“那几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一共30多户100多名社员的隘口村7社,在家的劳动力只有10几人,大部分还是50到70多岁的老人。”周家兴回忆说,“决定要修断头路,群众积极性都很高,在老社长的带领下,在家的男女老少都自带工具,每天奋战在修路工地上。”
“就是,多亏了镇里和村里帮忙,更多亏了社长带头,不然这条断头路也修不起来。”提起当年修路的事,几位村民不由得感慨。从施工的第一天起,村里就成立了“修路小组”,由几名村干部和王炳生组成,在没有一分钱补贴的情况下,负责对道路进行监督。一顶草帽、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这就是王炳生的全部行头,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水泥和碎石的比例是否正确,路面是否平整,路宽是否到位,一旦发现问题,王炳生都会当场要求整改。“老社长这样负责,令人敬佩。”一位曾经参与修路的村民说。
“作为一名社长,多为乡亲们做点事,发挥点余热,是应该的。”王炳生总是这样说。
村民王永明曾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现在,他逢人便说他脱贫离不开老社长的帮助。王永明今年70多岁,3个女儿均已出嫁,剩下老两口在家。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种点粮食蔬菜,收入十分有限。王炳生和老伴罗英杰隔三岔五就到王永明家,手把手教会了王永明种植养殖技术,农忙的时候,还帮忙栽秧打谷。在老社长的全力支持下,王永明很快发展起了养猪养鸡等养殖业,2017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王炳生说,把好事实事办到社员的心坎上,是一名社长的本分。这个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老社长,在2018年1月“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被提名“铜梁好人”。他的为民情怀也感动了村民,村民们说,老社长修了两条路,公路联结村与村,“心路”联结着全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