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谁来当主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璧山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该区将继续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税收、农村用地、生产经营基础条件、金融信贷、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10万亩葡萄产业,半数以上就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带动。”璧山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家洪介绍,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该区已初步培育了一大批涵盖蔬菜、林果、禽兔、生猪和水产养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有相当部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对农业产业政策理解不到位,对农民的带动力不够强,家庭农场的生产、营销手段普遍比较落后,新品种、新技术利用率还不高的情况。
据了解,为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璧山区将首先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上,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刘家洪称,将通过项目扶持方式,引导各类主体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供、加、销各个环节的税收优惠;发展“普惠金融”,更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装备购入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融资需求;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资本依法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信贷担保公司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同时,璧山还将大力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传统农户的带动作用,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绿色生产、品牌化销售、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制定发展标准。
在人才培育方面,刘家洪称,璧山将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指导;鼓励基层农技人员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吸引科研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任职兼职,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将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农民或农业生产组织提供耕、种、防、收等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全部或部分服务,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绿色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璧山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包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539家,家庭农场541家,农业专业公司178家,在推动实现农户人均增收近万元同时,还促进了数万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