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新时代 展现新作风
张家口新闻网讯(记者 赵彩芬 通讯员 贾莉)去年一年,张家口市农科院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再创佳绩, 为我市脱贫攻坚、“两区”建设、质量强市和冬奥会筹办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该院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8项,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项,共实施子项目298个,评价验收科研成果10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京张薯1号”“张杂谷13号”“坝莜18号”“张仁一号”等33个农林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冀张薯12、14、15、16、19号”5个马铃薯品种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燕麦田间调查记载系统”申请了软件著作权。设计构建了世界上首个谷子SNP检测芯片;17个杂交谷子品种取得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27个杂交谷子品种在张家口参加第二生长周期DUS测试。在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漠推广张杂谷———马铃薯倒茬新技术,万亩“张杂谷13号”平均亩产300多公斤。在山西省繁峙县推广“张杂谷10号”艺机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亩产515公斤,实现了张杂谷集中连片千亩产千斤。白萝卜、生菜、娃娃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摸清了需水规律,确定了节水灌溉制度,为坝上主要错季蔬菜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林果所攻克了北方地区葡萄栽培“一年成形二年结果”的技术难关,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栽培。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突破,人才队伍建设捷报频传。“冀张薯12号”、“冀张薯15号”马铃薯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冀张薯12号”走出国门,授权西伯利亚公司在俄罗斯联邦推广,标志着该院在马铃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不仅提升了张家口市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对我国马铃薯成果转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赵治海研究员获首届“张家口大工匠”荣誉称号。马铃薯研究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所长马恢获得“河北省‘巨人计划’第三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荣誉称号,被聘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获得“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油料专家乔海明入选农业农村部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
科技服务彰显社会职能,国内外知名度显著提高。该院百名科技人员深入全市贫困乡村开展技术培训62场次,培训农民36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100余份,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314个,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了科技支撑。37名科技特派员在12个县区和农业企业生产一线40多个科技示范点,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5位专家作为全市“讲习所”专家团队成员,深入怀安、赤城等县区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组织召开国家马铃薯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启动会、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创新团队启动会等大型专业会议13次。第三次独立承办的科技部 “发展中国家杂交谷子技术国际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巴基斯坦、苏丹等8个亚非国家的25名学员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截至目前,杂交谷子培训班已经对38个国家的151名学员进行了培训。成功实现了与布基纳法索农业部官员的互访,就2019年开展张杂谷示范推广达成协议。中组部组织拍摄的赵治海科技扶贫事迹电视宣传片《初心永驻,千里燕赵杂谷香》,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精品党课”栏目正式开播,引起全国关注。